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花脸宗师郝寿臣

分享到:
报载北京举办著名京剧艺人郝寿臣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演出。由此不禁想起这位德高望重成就卓著的剧坛前辈。
郝寿臣原名郝瑞,艺名“大奎禄”,祖籍山西洪洞,落籍河北香河县,1886年生于北京。7岁时,因家境贫困被典押在唱影戏的艺人王德正门下,随吕福善学艺,工铜锤花脸。7年满师后,因倒嗓变声而离班,又被八国联军抓去充当杂役和马夫达5年之久,后逃出重返舞台。
1910年,年已26岁的郝寿臣在东安市场丹桂茶园搭班演出。因他在王瑶卿等演出的《五彩舆》中,出色的扮演3个小角色受到观众欢迎,从而得到王瑶卿的赏识。此后,他在京先后参加了三乐、太平、玉成、鸿庆等班社,有机会与花脸前辈金秀山、黄润市以及老生刘鸿声等同台演出,得以观摩这些名家的精湛表演。一次偶然机会,他和伶界大王谭鑫培合作演出了《捉放曹》,观众反映极佳,遂被邀请加入谭的永庆社,先后与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马连良、高庆奎、程砚秋等名家同台,艺术上日臻完美,声望日增,直到1938年,因不满日本侵略愤然退出舞台。他在4o余年艺术生涯中,共创作和演出了260个剧目,扮演过146个不同类型的角色,发展了京剧表演艺术。笔者早年有幸曾连续看过他演出的不同时期的曹操形象,至今印象犹深。他一生共演了17出曹操戏,从《捉放曹》到《阳平关》,由曹操的青年时代演到暮年时期,着意刻画曹操的刚愎自用、狡诈奸险等性格,同时也注重表现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风度和气质,因而获得了“活孟德”的声誉。
记得三十年代,日寇入侵我东北三省,不少戏曲名家引吭高歌,以戏为剑,唤起民众爱国意识,激发将士抗敌豪情。京剧花脸名家郝寿臣创作并演出的《荆轲传》,即是这时期的一部力作。
《荆轲传》的故事是:战国对卫人荆轲为除暴君秦王,借献燕园地图为名,得入秦廷。荆轲在地图中暗藏匕首刺杀秦王,惜行刺未成,荆轲英勇献身。郝寿臣编演这出戏,得到编剧家吴幻荪、天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校董严慈沦的支持。
那是一次酒会上,郝寿臣提出想排演《荆轲传》,当即得到张伯苓的支持。张伯苓认为:“这出戏在唤起群众、反抗侵略方面很有现实意义。”严慈沦更为之献策,他手中有梁启超所写的《易水歌》。《易水歌》凡四段,文词清丽,曲调悲壮。词中的“等闲谈笑见心肝,壮别宁为儿女颜。地老天荒孤剑在,风萧萧兮易水寒……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嘘气成白虹”等句,抒发了荆轲壮别燕太子丹,舍身赴秦的一腔豪侠气概。严慈沦将这《易水歌》的词、曲一并奉送郝寿臣,供其演出参考。
郝寿臣得各位贤达之助,迅即排出了《荆轲传》。剧中,郝寿臣扮演的荆轲极有特色。在脸谱上,郝寿臣汲取了梆子花脸名家老狮子黑演荆轲时脸谱的画法,同时,将梆子荆轲脸谱中的主色黑色改为油紫色,借以渲染荆轲的忠勇和胆识。在服装上,郝寿臣强调了荆轲有勇有谋、文武双全的性格特征,为荆轲设计了“学士巾”和米、黄、蓝三色相间的鸾带,使人物显得儒雅、俊逸。
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三七年,郝寿臣频繁地演出《荆轲传》。每当演到“易水饯行”一场时,郝寿臣声情并茂地唱起梁启超填词的《易水歌》,他且歌且舞,凄凉悲壮,激动人心。台下观众触景生情,潸然泪下,那感人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
郝寿臣在花脸行承袭前人,启迪后代,堪与生行中的谭鑫培,旦行中的王瑶卿媲美,应说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在京剧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郝寿臣对求艺之艰难,有着切身感受,所以他对培养后继人才极为热心。早年,他曾挑选了樊效臣、王永昌、袁世海、李幼春等为徒,并且倾囊相授。50年代以后,他受聘于中国戏校任教,并参加创办北京市戏校担任第一任校长。
青山京剧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