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越剧表演艺术家尹桂芳/袁雪芬

分享到:
 袁雪芬,1922年3月26日出生,浙江省嵊县人。
  
  她1933年7月入四季春科班学戏,工青衣、闺门旦。后随科班在绍兴、宁波、杭州、上海等地演出。1942年10月起,在大来剧场开始从事越剧改革,在越剧界首次建立起正规的编导制度和新的舞台演出形式,逐步形成综合的艺术机制。在表演上,博采众长,将话剧、电影重视  刻划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写实主义表演特点,与昆曲载歌载舞、重视形体动作美化的长处吸收到越剧中,加以融化、创新,形成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1943年11月演出《香妃》时,与琴师周宝财合作,创造了新的[尺调]腔。其唱腔旋律淳朴,节奏多变,感情真挚深沉,韵味醇厚,委婉缠绵,声情并茂,被称“袁派”。
  1944年9月组建雪声剧团。1946年,把根据鲁迅名著《祝福》改编的《祥林嫂》首次搬上越剧舞台,被舆论称为“新越剧的里程碑”。在1947年8月《山河恋》联合义演及同年10月筱丹桂致死事件中,她同国民党当局进行了坚决斗争,遭到反动势力的多次迫害。1949年7月,参加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是年9月,她和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作为戏曲界特邀代表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出席了10月1日的开国大典。自1950年4月起先后担任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团长、华东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兼越剧实验剧团团长、上海越剧院院长。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1953年与范瑞娟合作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摄成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同年,在《西厢记》一剧中成功地塑造了崔莺莺一角。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底,重新受命担任上海越剧院院长,1985年退居二线后担任名誉院长,
  她是第一、二、三、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5年缅甸总理吴努授予她金质奖章,1956年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优秀影片奖”荣誉奖。1989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

越剧表演艺术家尹桂芳

尹桂芳,原名尹喜花,一九一九年十二月一日出生于浙江新昌西门外的坎下村小龙潭。她出身清贫,七岁丧父,十岁入科班学艺,可是所投的科班两次解散。十五岁,尹桂芳由花旦改学小生,两年后在沈家门正式登台,这以後,尹桂芳跟随多个演出班子,辗转演出于新昌、嵊县、宁波、杭州等地。
  
  一九三八年,尹桂芳正式进军大上海,加盟了旧上海老闸桥旁的永乐戏院,後在同乐戏院领衔演出。那个时期,正是上海越剧由花旦台柱向小生台柱过渡的时期,尹桂芳努力学习、借鉴京剧小生名家家叶盛兰、俞振飞、姜妙香的艺术成果,充实、提高自身的表演水准,在上海很快走红,这对越剧小生行当的成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越剧"三花一娟一桂"的时代由此刻开始向"尹桂芳时代"转变,万人空巷的"尹桂芳现象"成为越剧最终确立起以小生为台柱的风格特征的有力佐证,成了上海越剧圈中的代表人物。她的表演,格调清丽高雅,风度翩翩,靴子功、眼神功更是令人叫绝;她的唱腔深沉委婉,洒脱隽永,韵味醇厚,独标一格。她富有创新精神,在越剧界,她是继袁雪芬之后最早投入"新越剧"行列的著名演员,为越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一九四六年,她与竺水招搭档成立芳华剧团,先后演出了《云破月圆》、《殉情》、《石达开》、《葛嫩娘》、《光绪与珍妃》等一大批既有思想内涵又能吸引观众的新戏,尤其是《宝玉与黛玉》、《沙漠王子》和时装戏《回头想》、《秋海棠》、《浪荡子》等戏,接二连三地引起轰动。由于她艺德出众、人品高尚,越剧姐妹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尹大姐"。一九四八年,越剧观众投票选举"越剧皇帝",色艺双绝、德艺双馨的尹桂芳荣登榜首。
  一九五九年一月二十五日,尹桂芳率"芳华越剧团"全体演职员六十三人,登上了从上海开往福州的第53次列车。她怀着一股热情,毅然举团迁往福建,到八闽之地去继续播撒越剧艺术的种子。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常年处于极其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加之以一些非人待遇对身体所造成的侵害,尹桂芳倒下了,中枢神经损伤,一手一足瘫痪。
  一九七九年,处于半瘫痪中的尹桂芳,在上海艺术研究所和上海越剧院的帮助下,举办了盛况空前的"尹桂芳越剧流派演唱会"。这一天,她重新登台,与袁雪芬一起,唱起了《山河恋》的"送信"选段。容纳一万多人的文化广场座无虚席,有些观众乘飞机从香港、国外专程赶来观看。那以后,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培养尹派接班人的工作中去,一批批尹派弟子的成长与成熟,是尹桂芳艺术生命的延续,用她自己的话说:"残了尹桂芳,自有后来人。"
  尹先生去世后,网上的越迷们自拟了一幅挽联:
  桂气长馨弦外余韵传后世
  芳华永驻曲中天籁忆先生
  尹派传人包括尹小芳、尹瑞芳、茅威涛、赵志刚、肖雅、王君安等。
青山京剧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