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京剧舞台上的桌椅代表什么?

分享到:
京剧舞台上的中央,通常在演出中桌椅不同程式的摆法,有着不同的意义。它们代表不同的地点和环境。比如:舞台上的一张桌子可以代表饭桌、床、陵寝、又可以代表楼、山。舞台上的一把椅子可以表示内室、书房、围墙、门、井。而桌子和椅子搭配起来可以表示是城楼、船只。
这些桌椅不同的组合,意义更有区别。比如: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搭配起来,不同的摆法就有着不同的解释。比如:正中央摆了一张桌子,桌子后面有一把椅子,称为大座,根据桌上不同的摆设,可以代表书房、公堂、也可以表示人在睡眠。如果椅子放在桌子前面,称为小座,表示人物闲来无事,或者等候消息。
一张桌子两把椅子的时候,桌子摆在中间,两边各一把椅子,摆成八字型,这说明宾主交谈、二人对饮、或者夫妻相坐。
三张桌子和三把椅子组合起来,摆成品字型,根据桌子上的不同摆设,可以代表会审的公堂或者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宴会等等。
除了这些摆法,还有二桌二椅、二桌四椅、三桌五椅、三桌六椅、三桌七椅等等代表着不同意义的摆法。
什么是西皮、二簧?

西皮是京剧的主要声腔之一。西皮的曲调活泼、欢快,唱腔刚劲有力、节奏紧凑,非常适合表现欢乐跳跃、坚定、愤懑的情绪。
西皮的板式有:原版、快板、慢板、流水、导板、散板、滚板、摇板、二六、回龙、快三眼、娃娃调、反西皮等等。
二簧是京剧的主要声腔之一,是一种抒情的腔调,比较稳重、平和、深沉。在节奏上比较平稳,唱腔舒缓流畅。适合于表现忧伤的、悲愤的和正在沉思的情绪,具有悲剧的情调,所以,悲剧题材采用二簧腔的比较多。
二簧的板式有原版、慢板、散板、摇板、滚板、碰板、顶板、快三眼、反二簧等等,另外,还有唢呐二簧。
什么是武场?

以打击乐器伴奏为主的戏叫武场戏。传统上也直接称打击乐器为“武场” 。
为武场伴奏的打击乐器基本上有四件:首先是板鼓(包括檀板和单皮鼓)。板鼓是很重要的乐器,是京剧乐队的指挥,由它来掌握节奏的快、慢。另外,还配备三组乐器:首先是以力度强、音响丰满的大锣为主,加上声音哑、音色低闷的铙钹和音色清淡的小锣为辅,表现热烈的场面。第二组只用以铙钹为主小锣为辅,用来表现压抑、悲凉的剧情。第三组是只用一件小锣,为了表现安详的气氛。
除了这四件主要的打击乐器外,武场乐队还包括堂鼓(大、小堂鼓)。表现水战的水钹、大铙。表现机智、轻巧小礤锅,还有齐钹、木鱼、梆子、碰钟、小汤锣、大筛等等。
什么叫文场?

以唱为主的戏叫文戏,是用管弦乐队来伴奏的。
文场乐队的乐器包括四组:首先是必不可少的三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还有小三弦。第二组是以笛子为主的管乐器包括笙。第三组是一对唢呐,既能吹曲牌,又能为唱伴奏。第四组是海笛、云锣等等。(唢呐还有兼学战马嘶鸣、鸡叫等音响效果)。
以上是文场乐队。

什么是京剧乐队?

京剧乐队是为京剧伴奏的乐队,是京剧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门,如果京剧演出没有乐队伴奏的话,舞台上的演员就无法张口、武功演员也无法开打,俗称:“没戏”了。
京剧乐队由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来组成的,总的称为“场面”,以管弦乐队为主的称为“文场”、以打击乐器为主的称为“武场”。
什么是“鬼门道”?

“鬼门道”也叫“古门道”、“鼓门道”、“鬼门”。实际是宋(公元960--公元1279)、元(公元1279--公元1368)时期舞台通向后台的门。所谓“鬼门”、“古门”都是说演员们所扮演的角色多是古代的人,都早已作古了,因而称这道门是鬼门道。
“起霸”源于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千斤记》中有起霸一折,专门用来塑造霸王威武勇猛的形象,故称“起霸”。
后来戏曲吸收了这种表演的方法,并且丰富了其中的内容,形成了舞蹈化的程式套路。
“起霸”在京剧表演中,集中了基本功中的很多动作和技巧,演员们把它们有机的组合成了一套连续的舞蹈而且赋予这些动作以鲜明而生动的内容。这些程式动作用来表现古代将士在出征以前豪气十足的整理盔甲,准备上阵撕杀前的威武气概,以烘托和渲染舞台上的紧张气氛。 “起霸”可分为很多种:男霸、女霸、正霸、反霸、整霸、半霸、倒霸、大霸、小霸、单人起霸、双人起霸、蝴蝶霸、通用霸、专用霸等等。
什么是“亮相”?

“亮相”是一种戏曲上的表演动作。
主要角色上场时、下场前,或者是一段舞蹈动作完毕后的一个短促停顿。集中而突出地显示出人物的精神状态,采用一种雕塑的姿势,这就称其为“亮相”。
还有在一段武打完毕,敌对双方也都各自亮相,而战败一方的“亮相”被称为“败式”。
什么叫“龙套”?为什么叫“跑龙套”?

“龙套”就是群众演员,由于他们都穿着各色的龙套衣而得名。
他们往往是四个人一组,或者两组(以求显示人多)摆出不同的队形,代表不同的阵式,手里举着旗、摇旗呐喊,所以“龙套”还有一个名称叫“打旗”的,由于“龙套”代表着众多的人物,总是跟着主帅跑来跑去,上来下去,烘托气氛,因此生动地称其为“跑龙套”。

什么叫“行头”?

“行头”是京剧服装的统称。也就是戏装。从历史上沿用至今。“行头”里面包含了很多东西:蟒、靠、帔、褶、盔帽、靴鞋以及所有这些衣服的附件在内,统称“行头”。
“行头”是戏曲里塑造人物和辅助表演的最重要的手段。它是以古代日常生活的服装为基础,经过历代的艺术家们在实践中逐渐地根据剧情的需要逐步改进而形成的。
什么叫“科班“?什么叫“科班出身”?

我们经常听到某某人是“科班出身”,这种说法,意思是说这个人是受过专门训练的。
科班是历史上培训演员的专门艺术机构,最早的科班是在清朝末年。开始是“以班带班”的形式出现的,即是成年的班带童年的班,以大带小。
到了民国初年,相继出现了规模很大的班,如“富连成社”等等,都是舞台上的名家带班,名演员作为师资,这种班逐渐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大规模并有了一定的培训方法,也制定了培训的年限是7年到10年。这就是正统的“科班”。在这些科班里学过戏的就叫“科班出身”。
什么叫“票友”?什么叫“下海”?

票友
相传在清朝(公元1644—1911)初年,八旗弟子凭着朝廷颁发的“龙票”,到全国各地演唱子弟书,这仅仅是作为宣传,演唱不收任何报酬。后人就把这种戏称为“票戏”,而具体组织者则称为“票房”。这种没有报酬的业余演出的演员们被称为“票友”。
以后人们就把非职业性的京剧演员和琴师都统称为“票友”。
下海
“下海”是指京剧的业余爱好者,从业余转到专业,正式加入戏班参加演出,成为职业演员,这种做法叫“下海”。但是这当中有一个规矩:必须事先拜师,取得梨园公会的会籍,方能“下海”。
什么叫“梨园行”、“梨园世家”、“梨园弟子?”


中国对戏曲界有另一种称呼,叫做“梨园”。此称谓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
历史上唐朝(公元618—公元907)时期的一个皇帝——唐明皇(唐玄宗)是一个风流皇帝,他酷爱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他在宫里养了上千个歌伎、舞伎。皇宫的禁苑里有一个很大的园子遍植梨树百余棵,名叫“梨园”,但是这并不是单纯的果园。梨园里有宫殿、酒亭球场等豪华设施,是供皇室和达官贵人们娱乐的场所。唐明皇就将这些人都集中在“梨园”里,练习歌舞、戏曲,以备宫中开宴会时来表演助兴,也供唐明皇平日娱乐之用。他还亲自担任了“梨园”的崔公(相当于现在的校长)。
这个“梨园”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培训演员的地方。除了请专门的人士来教习,还请当时有名的文人雅士为他们编撰节目,象唐朝著名的诗人李白、贺知章等人都为梨园编写过节目。这里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集歌、舞、戏于一体的练习场所。因此,在“梨园”这个地方培训过表演行当的都叫“梨园行”。在这里学习过的都叫“梨园弟子”。
京剧界追根溯源就到了“梨园”这个地方,于是,就用了“梨园”的名称,世代相传,称戏曲界叫“梨园界”,这一行业叫“梨园行”。戏曲演员们为“梨园弟子”,而有几代人从事这个事业的家庭为“梨园世家”。
过去戏曲界大都是世代相传,子承父业。这样世世代代的传了下来。因为老祖宗曾是“梨园行”的艺人,因此,这个家族就被称其为“梨园世家” 。
比如京剧界最负盛名的梅兰芳先生的家庭——梅家。第一代梅巧玲是唱旦角的,第二代梅竹芬也是唱旦角,梅兰芳的伯父梅雨田为琴师,到了第三代梅兰芳更是旦角里的名角,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女儿梅葆钥,前者唱旦角、后者唱老生。 再举一例:梨园界有名的谭家。第一代谭志道是老旦,第二代谭鑫培唱老生,第三代谭小培唱老生,第四代谭富英也是唱老生,而第五代谭元寿则是文武老生,第六代谭孝增又是唱老生的。
象这样的例子在京剧界数不胜数,这些都是有名的“梨园世家”,弟子们自然也都是“梨园弟子”了。
三大贤

在二十世纪20-30年代,京剧界的一种习称。三大贤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当时老生行中的三位代表人物:余(叔岩)、马(连良)、高(庆奎)。另一种更为普遍的说法是指旦行的梅兰芳、生行的余叔岩、武生行的杨小楼(又称武生宗师)三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唱念做打”指的是什么?

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中的四种艺术手段。同时也是戏曲演员表演的四种基本功。通常被称为“四功”。
“唱”,指的是唱功。“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念”指的是念白。而“打”则指的是武功。 戏曲演员从小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培养的,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更好的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

中国的剧种和最早的戏剧剧本

中国一共有多少个剧种?
中国的民族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可谓洋洋大观,据1980年--1981年统计的材料,中国一共有剧种317个。
中国现存最早的戏剧剧本
中国现存最早的戏剧剧本是南宋(1127--1279)剧本《张协状元》。
最早的戏曲剧本《张协状元》
这一剧本是描写一位书生名叫张协,在赴京赶考的途中被强盗所抢,又惊又吓病倒了,住在山上的破庙里无人问津,适逢贫民的女儿遇见将其救起,伺侯周到,渐渐彼此产生爱慕,终于结为夫妻。张协又赴京赶考,终于榜上有名,中了新科状元,但是他却忘恩负义把妻子休弃。后来枢密使相王德用收养了张协的妻子,认其为义女,并最终促成张协夫妻二人团圆。
《张协状元》是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本。在剧中保存了一些戏曲史上珍贵的资料。
中国戏曲发展概述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一同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中国戏曲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影响很广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统称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中国戏曲在12世纪才形成完整形态,走向成熟。经800多年推陈出新、繁荣发展至今,300多个戏曲剧种和数以万计的剧目至今仍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演,呈现着旺盛的生命力和不衰的艺术感染力。 运用歌舞形式表现生活是中国戏曲的主要手段,宋代的南戏和元代的杂剧,在不断吸收诗歌、音乐、舞蹈、绘图、说唱、杂技、武术等姊妹艺术的基础上,相互兼容,最终形成了以唱、做、念、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其音乐性的对话——“唱”、“念”(说),舞蹈化的动作——“做”、“打”和舞台时空的虚拟性,表演的程式化,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特征。
为了适应戏曲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中国戏曲的各种角色均依照不同类型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与性格特征,从脸谱、服装、唱腔等诸多方面进行划分,高度概括为生、旦、净、丑等四类。
生:戏曲表演的行当主要类型之一,主要是男性人物的扮演者,有老生、小生与武生之别。 旦: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主要是女性人物的扮演者。有正旦、花旦、武旦、老旦和彩旦等五个分支。
净: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俗称花脸。有大花脸、二花脸、武二花等分支。净角以面部化妆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主要表现或粗扩豪迈;或刚烈耿直;或阴险毒辣;或卤莽诚朴等不同性格的男性角色。
丑: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属喜剧角色,因化妆的特点是用白粉在鼻梁眼窝之间勾画小块脸谱,所以也称小花脸,可扮演各种类型的角色行当。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分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 20世纪的中国始终处于剧烈动荡的变革时期,西学东渐使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之间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撞击与融合,致使中国戏曲的存留出现了空前的窘困,但同时也为其弘扬发展提供了必要和可能。辛亥革命所提倡的民主观念;期刊报纸为宣传戏曲的改良所开辟的阵地;新型的剧场、剧团应运而生;这一切使戏曲艺术达到了新的繁荣。尤其被称为"国剧"的中国京剧艺术,一时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已有200多年历史的京剧,不同的剧中人物有着严格的不同脸谱,表演时唱、念、做、打俱全,使用富于夸张和象征性的虚拟动作,开门、上楼、划船、骑马等情节没有实物道具,完全靠演员的舞蹈动作,却能给人十分逼真的印象。
50年代以后,在政府文化机构的扶植与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参与下,一些原本属于民间小戏的新兴剧种迅速朝着地方大戏的方向发展。如评剧、越剧、昆剧、粤剧、沪剧、黄梅戏、豫剧等,均日渐兴盛发展。同时,各剧种创作出的《杨三姐告状》、《白蛇传》、《十五贯》、《关汉卿》等大批优秀作品成为一时传唱的大手笔。少数民族历史剧,也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推陈出新,不断繁荣。新编历史剧题材成为8O年代以后中国戏曲创作的一种趋势,尤以上海京剧院的《曹操与杨修》等剧目为主要代表。中国戏曲艺术工作者还在实践中尝试将中国古典戏曲形式用于反映当代现实生活;沪剧《罗汉钱》和京剧《白毛女》均是这一方面的成功之作。川剧《山杠爷》和江西采茶戏《榨油坊风情》等剧作,具有浓郁的乡土地域风情特色,在继承中国诗歌优良传统的同时,吸收当代民间口头文学精华,使反映现实的戏曲艺术呈现出了浪漫化的舞台场景。
中国戏曲正是在对未来的热烈憧憬和对传统不绝的缅怀眷恋之中,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纠缠交织之间,发展和更新着新的戏曲文化。
随着中国戏曲艺术的逐步成熟,演出和观看场所的建筑化也日渐完备,中国戏曲的观演场所越来越显示出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戏曲的舞台美术,是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的统一,并以人物造型为主,从而具备了可舞性、装饰性和程式性的艺术特点。
青山京剧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