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评剧名家 新凤霞

分享到:
新凤霞 难忘的婚礼  跟祖光认识的那段时间,他很忙,那时刚刚成立中央电影局,祖光很少和我见面。我当时所在的北京首都实验评剧团是集体所有制,我是团长,又是主要演员,担子很重,哪有工夫谈情说爱呀!祖光说我应当在事业上打基础,结婚的事可往后推推。但想不到反对的人在明里暗里说坏话:吴祖光娶新凤霞是要挑重担子,新凤霞有一大家人,父母弟妹七八口,都要靠新凤霞养活。新凤霞不认字,父母也都是文盲,吴祖光闯进这个家,可是自找麻烦。没有共同语言,唱戏的家庭,俗气。吴祖光是书香门第,怎么能跟这样的艺人在一起生活?另一种说法是:凤霞你要长只眼,不要上当,吴祖光能跟你长久吗?叫吴祖光耍了,你哭都找不着门;还有热心的领导就是不同意,说吴祖光“不可靠”,剧团有人左右监视我,用尽心思破坏我和吴祖光来往。
  老舍先生问我:“你真跟祖光好吗?如果觉得不踏实,再了解了解也好,因为我也风言风语听说了,连有些领导都说我不应该,也不当面跟我说。小广播吹风:老舍是美国回来的,吴祖光是香港回来的,新凤霞可是贫民窟出来的人,连字也不认识,老舍怎么给介绍吴祖光这样的人?”不过,我认为我的选择是对的,我坚持。我认定了的事谁也破坏不了。
  我结婚不结婚,父母不管我,领导也管不着。台上唱《刘巧儿》,唱婚姻自由,台下还在婚事上这么不勇敢?记得在北京饭店开会,周总理讲话,周总理问到了很多人,问他们回来了没有,还特意问夏衍同志“祖光回来了没有?”夏公说:“回来了……”周总理对吴祖光那么关心,可见从香港回来了没什么不好。第二天一早我打电话给祖光,可巧这个电话是《新民报》老板陈铭德先生接的,祖光就在他家里,祖光带我去过老先生家里多次了,他和夫人邓季惺大姐关心我和祖光的婚事。老先生听到了我的声音,头一句话就问:“凤霞,你和祖光什么时候请我们喝喜酒呀?”我说:“就在最近。您等着我送喜糖报喜吧!”祖光来接电话,我请他立即来我家,祖光骑车从东单赶来和我见面,我没头没脑第一句话就是:“快!我们结婚吧!”祖光一面傻乎乎地听,一面回答:“那要做好准备呀。”我说:“本来领了结婚证就行了,可是现在反对的人太多了,我非要办个样子给他们看看!”祖光没有回答,我又追着说:“领导不同意,开介绍信很难,我都不管!连刘巧儿都要争婚姻自主呢,我跟他们讲理。可也有同意我的呀,夏衍、阳翰笙、洪深、欧阳予倩、老舍、赵树理先生都同意呀。”
  我自己去大栅栏定结婚礼服,要最好、最贵的,我要叫那些反对的人看看我新凤霞。大栅栏新生礼服店的橱窗里有一套最好的白纱礼服,鲜鱼口的照相馆再三要给我免费拍结婚照,还有洋鼓洋号的乐队要义务为我服务。可是祖光知道后大笑起来,他摇头说:“不必要。”我说:“他们都支持我。前门大街一条街点着名愿意为我服务,知道我结婚抢着愿为我服务出力,结婚礼服让我挑选最好、最贵的一套,新娘新郎两身白,好看极了,白纱的呀。”祖光说:“别出洋相了,你听我的,让郁风替你设计一件旗袍,你别让我跟你一块出洋相,不行!不行!”
  这件事我只能听他的了。结婚那天,郁风为我设计了一件紫色的旗袍、一件灰色的绒背心、黑色半高跟鞋,祖光穿一身从香港带回来的蓝色西装、白衬衫、红花领带,结婚地址在北京南河沿欧美同学会,场面很大。在大厅举行鸡尾酒会,自助餐,我父母没能参加,祖光的父母在上海,也没能参加。没有举行鞠躬礼,男方主婚人阳翰笙,女方主婚人欧阳予倩,介绍人老舍。文艺界的专家学者来了很多,赵丹夫妇、唐大郎专程从上海来祝贺;郭沫若夫妇带了孩子参加;郭沫若老先生还主持婚礼、讲话;茅盾、洪深等长辈也来了。戏曲界的人更多,从城南天桥到各大剧院都有人参加,尤其是天桥的老伙伴,侯宝林、飞飞飞、大狗熊孙宝才、戏法大王杨小亭等。
  在宴会当中,天桥的艺人不敢多吃,怕长辈笑话,开始只吃了一点,后来看见又有人去吃,他们想,原来鸡尾酒会就是随便吃、随便拿,让吃饱了,这才自由自在地吃起来……
  几次接电话,说周恩来总理要来,但当时刚刚解放,来的人太多,天桥的艺人、卖小吃的摊贩等等有近两百人,不好保卫,保卫部门建议总理不要来,总理说:“以后请祖光、凤霞到我家来。”派人送来一对瓶,可惜“文革”当中也被砸碎了。
  婚后,周总理和邓大姐果真约了我和祖光、曹禺和方瑞、老舍和胡(jie)青三对夫妇到他家作客,总理和邓大姐在门口等候。邓大姐热情他说:“今天恩来请了你们三对夫妇来,主要是祝贺祖光、凤霞新婚,难得呀,准备了一点便饭。”总理的热情使我也不紧张了,我印象当中总理是一位学者、长辈,和蔼可亲,在这次便宴中,大家畅所欲言,从艺术到生活,谈得热闹尽兴。
  周总理对我们说了几句话:“祖光和凤霞结合,是很理想的一对,凤霞是贫民窟长大的戏曲艺人,她可以得到祖光的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帮助,希望凤霞做一个有文化、有理想、有修养的新社会戏曲演员。最后祝大家幸福快乐!”






新凤霞 新凤霞与“杨三姐”的终生遗憾  
   《杨三姐告状》是评剧的代表剧目。这出诞生于上世纪初,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好戏,历经近百年而魅力不减,盛演不衰,至今仍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杨三姐告状》是评剧奠基人成兆才根据1918年发生在河北唐山滦县的一件真实案件创作的。滦县冯家狗庄的富家子弟高占英与其嫂通奸,谋害了妻子杨二姐。年仅16岁的杨三姐为替姐姐报仇,经过上县赴省艰难曲折地告状,最终打赢了官司。1919年,成兆才创作了《杨三姐告状》后,很快被各戏班演出,成为评剧的看家戏。新凤霞从14岁挑班唱戏,就演过这出戏。成兆才原作是60多场次的连台本,有些情节带有迷信色彩,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停演。
  1955年,中国评剧院成立后,对《杨三姐告状》进行了整理重排,将原连台本戏精炼改编为单本剧,由新凤霞、赵丽蓉等主演。为了排好这出新的《杨三姐告状》,新凤霞曾去滦县访问杨三姐。可当她满腔热情地到滦县后,却遭到杨三姐家人的阻挠,不让她和杨三姐见面。起初新凤霞很不理解,后来经过访问杨三姐的哥哥杨国恩及周围村民,她才理解了杨三姐及其家人的苦衷。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十几岁的贫家农村姑娘,抛头露面,与有财有势的富户打官司,竟奇迹般地打赢了,这成了当时轰动城乡的新闻。不仅各种大小报刊纷纷登载,而且还被编成了鼓书、皮影、戏剧,纷纷上演。其中有的文章和剧目,捕风捉影,胡编乱造了一些低级趣味的情节,丑化了杨三姐,给杨三姐和她的家人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加之,当时杨三姐的婆家被定为富农成分,她本人被定为“富农分子”,政治压力很大,她不愿接受采访,也就不难理解了。
  经过一番努力,新凤霞还是与杨三姐见了一面,但是没有深谈。看着眼前这位沉默寡言、表情木讷的农村老太太,她真不敢相信,这就是当年那位勇敢、机智、生龙活虎的杨三姐,她心中生出一种悲哀……
  虽然,此次滦县之行留下了一些遗憾,但通过采访其他当事人,新凤霞还是收获不小。此后不久,由新凤霞主演的新《杨三姐告状》重排公演,深受欢迎。
  1957年,新凤霞、吴祖光夫妻被打入另册,蒙冤20余载。“文革”中,新凤霞又受磨难,1975年,因突发脑血栓,而半身瘫痪。在艰难的生存环境里,她真切地体味到,生活的重压可以改变人的性格。她对当初杨三姐的变化,有了新的认识,也多了些牵挂。
  1980年10月,一个金风送爽的日子,中国评剧院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杨三姐来啦!剧院先请杨三姐看了复排的《杨三姐告状》。已经78岁的杨三姐,精神矍铄,兴奋地看完演出,又与《杨三姐告状》剧组见了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杨三姐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她仿佛又回到了年轻的时代,谈笑风生。杨三姐本名杨国华,已担任唐山市及滦南县(杨三姐的婆家已划归滦南县)政协委员。她回忆起当年告状的情景,仍能条理清晰地娓娓道来……
  自新凤霞患病不能登台,她就转为从事文学创作和培养徒弟。恢复上演的《杨三姐告状》,由她的大弟子谷文月和老艺术家赵丽蓉主演。杨三姐拥抱着赵丽蓉,热泪盈眶地说,你演得太好啦!太像我母亲啦!当她听说新凤霞不在北京时,有些遗憾地说,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见她一面,向她道个歉……
  这一次,新凤霞和杨三姐无缘会面,这成为她们终生的遗憾。
  杨三姐于1984年1月7日病逝,享年83岁。
  新凤霞于1998年4月12日病逝,享年71岁。
青山京剧
艺术家的生活道路崎岖不平。杨三姐的境遇也是一波三折!抱憾终生啊!为他们伤感,为他们不平!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