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河南曲剧

分享到:
戏曲剧种.又名河南曲子戏,高台曲.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与1926年经临汝县农民同乐社搬上舞台,发展为戏曲剧种.由于曲调易学,用本嗓演唱,表演接近生活,传播极快.剧目以民间生活小戏居多,如《李豁子离婚》,《小姑贤》,《小姑恶》等.也有从鼓子曲目改编的,如《祭塔》、《花亭会》、《蓝桥会》、《闹书馆》、《安安送米》、《金精戏窦仪》等.1933年流传到河南中部周口和东部开封一带.抗日战争时期,又流行于陕南和鄂北.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吸收梆子、京剧等地方大戏的表演艺术,行当角色也由小生(俗称相公)、小旦(俗称丫环)、丑(俗称和尚)发展为生、旦、净、末、丑,在剧目上移植演出《铡西宫》,《哭洪堂》、《白蛇传》、《白玉簪》《血手印》等,也曾摘取长篇大书,如《呼延庆打擂》,编成连台本戏上演.现知传统剧目有210多个.早期著名演员朱天水(旦),朱六来(生)、李金波(旦)、赵和洲(丑)等.
     曲剧唱腔结构为长、短句曲牌联套体制.唱腔曲牌有150多种,其中有来自明、清民歌小曲的(阳调)、(诗篇)、(茨儿山)、(剪剪花)、(银纽丝)、(打枣竿)、(太平年)、(罗江怨),有来自鼓子曲的(马头)、(潼关)、(满江红)、(劈破玉)、(小桃红)、(青阳扇)等.伴奏用的丝弦曲牌有(大起板)、(山坡羊)、(高山流水)、(状元游街)等130多种.伴奏乐器以坠胡、三弦、筝、琵琶为主’并采用了锣鼓等打击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南曲剧不仅在本省大部地区盛行,而且在甘肃、陕西、河北、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也建立有专业剧团.历年整理的传统戏有《陈三两爬堂》、《风雪配》、《卷席筒》、《阎家滩》、《草人媒》、《寇准背靴》等;创作的现代戏有《赶脚》、《掩护》、《游乡》等.其中《赶脚》、《下乡》、《陈三两爬堂》、《游乡》、《卷席筒》、《风雪配》均摄制成影片.新成长起来的名演员有张新芳(旦)、王绣玲(旦)、邢金萼(生)、马琪(生)、谢禄(净)等.
注解:本文由青山摘录1983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戏剧篇
   
      2012年5月23日摘录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