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分享到:
在各处看到的一些文字,整理了一下,发来与大家共勉。-----若雪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句话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一条为人处世的格言,虽然听起来好像深不可测,未免古板而呆板,但仔细想想,它却有很值得我们遵循的地方。

“静坐常思己过”,是一种自我反省的功夫。假如我们能在静下来的时候,想想自己在做事或待人方面疏忽或亏欠的地方,自然就减少了对别人的抱怨、嫉恨或报复的心情;同时也得到一些警惕,以后将不再犯同样的过错。我想这是前人劝我们“静坐常思己过”的真正意义。

至于“闲谈莫论人非”则更是我们为人处世的一条警示格言,把谈论别人是非的精神用来“常思已过”,既可减少得罪人的机会,又可随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平时为人处世时对人抱持一个“恕”字,时时去欣赏别人的优点,记着别人的好处,忘掉别人错处,原谅别人的缺点,不去故意挑剔别人,这就可以获得一种心安理得的快乐。常见有人在说话方面不饶人,你损我一句,我必定要报复你三句,认为这就是精神上莫大的胜利。可是事实上,我们知道,无论所争执的事是大是小,既有争执和意见,心里就不会舒服,无论自己是胜是败,精神上总难免受相当的损失。以后就更难和平相处了。在这种你争我斗的环境下工作,工作效率和成就将会大大降低,同时对人的心理也会造成巨大压力。假如大家见了面都是一团和气,彼此心中没有成见,没有意气用事的地方,嘻嘻哈哈,有说有笑,那该多好!而这种快乐气氛的造成,就是靠着每一人从本身做起的一种宽厚、容忍的态度。

“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品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有心胸狭窄和目光短浅的人才津津乐道于流言是非,真正的智者从来不对人求全责备,而表现出一种镇定和宽厚。

其实,有的人,在说别人不好的时候,是带着一定的目的。或者说为了讨好某人,去打击他人。
      
一代明君唐太宗曾问许敬宗:“耳观群臣之中,惟卿最贤,人有议其非者,何也?”敬宗说道:“春雨如膏,滋生万物,农民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普照四方,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辉光,天地大尚不可满足人愿,何况臣乎?……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信,评情并度理,莫听小人言,是非人皆有,不听自然无”。太宗说:“卿言最善,书以后人戒之”。这段话的意思是天地日月之大,都不能让所有的人满意,何况人呢,人人皆有是非,不听自然就没有是非了。思考以上话语,可以看到一种宽大处世的态度,不以人言是非曲直而动性驰情、费心劳神,才是真正的大家风范。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又确实存在着“人言可畏”的现象。总有些人喜欢在私下里对别人评头论足,飞短流长;更有甚者喜欢无中生有,拨弄是非,甚至对别人恶意中伤,人为制造一些不必要的事端。君不见,有的同事之间因“人言”而隔阂;有的朋友之间因“人言”而反目;有的夫妻之间因“人言”而离婚;更惨痛的,有人因“人言”而不惜以死来证明清白;有人因“人言”而发生严重的流血冲突。这种“人言”极大的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干扰了积极的工作情绪和和谐的环境氛围。这种制造是非者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害人害己,自食其果。

“流言止于智者”,真正聪明的人,是不会随意评论别人是非的。从理论层面上讲,每一个人所处的位置不一样,思维的方式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必然有差别,人又总是在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妄下定论是不明智的表现。从道德层面上讲,“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你既然不希望别人评论你的是非,那么你也不要随意评论别人的是非。当然,善意的批评是另一回事,出发点不一样,最终效果也不一样。我们莫论人非,但人论我非时,也应表现出胸襟和气度,有则改之,无则置之,谣言终归是谣言,时间会证明一切,善良的人们也会理解和宽容。

“论人非”于人于己都无利,而“思己过”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有道是“一日三省吾身”,经常反省自己可以使自己的内心更安宁,可以避免出现更大的错误,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一种重要方法。一个真正懂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更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因为“人无完人”,没有谁敢说自己没有缺点,没有过错。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我们都喜欢君子,不喜欢小人,那就从“莫论人非,常思己过”做起,修养自身,善待他人,传播善意,弘扬正气,为他人也为自己努力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工作生活氛围。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