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活动现场] 【官】【活动现场】4.9《走遍中国》第268期:河南民权 记者:阿呆 52338(V篇)

分享到:
本帖最后由 52338 于 2020-4-14 22:00 编辑 3 n: A3 Q. ]7 V
% g# h5 q7 d1 K' p% @

VV宣传


& j& O- n# P. j. c5 X
/ e& a$ n* w. Y) r) @% d- {【走遍中国】第268期:故道绿洲  河南民权


! W: u' G2 }' f- x/ W记者:阿呆
+ b" y+ E+ \; e# Q0 P7 K, R新闻来源:VV官方活动-VV官方栏目直播间[电信]601185


9 F, Q& W4 R8 x0 m  o: |# C

0.png


# r( m% O" D. @% S1 ~8 y; Y1 x       2020年4月9日讯 4月9日晚八点整,VV官方活动部策划主办的经典栏目走遍中国,在VV官方活动-VV官方栏目直播间精彩开播,VV娱乐社区《走遍中国》栏目,黄金强档,现场直播;周四晚八点第258期《故道绿洲  河南民权》,主播丹阳、顺歌将结合视频带大家走进河南民权。

.

1.jpg

.
/ T/ f8 f' _4 w: z7 @      民权县,地处豫东,历史渊源流长,毗邻有史以来夏商多次迁徙的都城,夏都老丘(开封东),商都商丘。先秦时期周朝春秋时代为戴国和宋国的属地,一说为戴国,中原百国诸侯国之一,东临宋国西邻郑国。一说为戴国的东部,戴国的西部在今天的兰考县,东邻宋国。民权县位于河南省东部,豫东平原东北部,邻接山东省。属商丘市,面积1222平方公里,人口90.56万,辖19个乡(镇),502个行政村。地处黄河中下游。以黄河故堤为界,南北形成两个不同的地形地貌,堤北高滩地,堤南以青沙、沙碱为主。废黄河境内达32公里,通惠渠境内长32公里。年平均气温14.1℃,年平均降水量674毫米。

.

2.jpg

.

      民权县民风淳朴,崇尚礼仪。古时,熟人好友见面多行作揖礼。民国时行鞠躬礼,建国后,多行握手礼、招手礼。乡部相见,多示寒暄,或以点头,招手以示礼貌。民权县大体一样,一年四季,一日三餐。晚饭俗称“喝茶”,陇海铁路以南有一些地方叫“喝汤”、“吃馍”。主食以馍为主,早餐拌有面汤、米汤、咸菜,冬喝糊涂;午餐多拌以面条、咸汤或米饭,偶食水饺;晚餐以馍、菜、汤为主,一般较简。农家饭菜,花样较多,一般随季节而变化。农家麦后有硒酱习惯,农谚讲“五月不硒酱,六月晒不上”。“收完麦,晒上酱,婆婆才把媳妇放”(即回娘家)。民权农村多有聚食习惯。饭时,男女老少端着饭菜到一块,边吃边谈,自然形成饭场。话题多以农事、邻里新闻为主,间有评古论今,饶有风趣价。民权旧时婚俗十分讲究,一般分为相亲、定亲、下贴、看好、娶亲、完婚、回门等几处程序。老人死后,民权通行棺木土葬,丧葬习俗因死者年龄不同而有较大差别。

.

3.jpg


, Q; M* U% ]+ Q0 Q( D

      旅游景区:民权古为富庶之域,北有旧中国思想家、哲学家庄周故里,南有中州佛教名刹有百年古槐,人称铁锅槐。西有南朝文学家东有春秋时期齐桓公两会诸侯的会盟台等这些灿烂的古代文化遗址,已成为镶嵌在民权大地上的绚丽瑰宝,峥嵘千古。民权地处豫东平原黄河泮,东邻古都商城,南邻睢洲水城,北邻曹州牡丹园,西邻东京汴梁城,有豫东花园之称。

.

4.jpg

.4 U/ P" v/ w6 R7 ]3 y! p# y
     《走遍中国》栏目宗旨:在于通过每一期的节目,把一座城市介绍给广大的旅游爱好者,主要通过文字图片、音像视频等多种形式,介绍城市概况、历史沿革、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交通条件、风土人情、旅游景点、文化底蕴等等,同时为我们的广大旅游爱好者提供最全面、最详细的旅游信息;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我们将以全新的视角、独特的语言、精美的图片、逼真的音画、多样的形式,向您尽量全面的介绍全国各地的城市发展、让您在咫尺之间可以走遍天下,纵观世界。这里是旅游爱好者的园地;这里是看世界的窗口。7 g9 A1 C2 {3 s7 X9 v; H
.

房间路径

聊天大厅->VV官方活动->官方活动->VV官方栏目直播间[电信]

房间ID:601185


3 }$ m6 K' `* G" F1 z
1 b7 Y. f. G/ I3 h: T: g, \3 g

点击阅读《VV宣传》更多活动追踪>>>>

点击下载VV娱乐社区最新版>>>>

点击这里开通“VIP”服务>>>>

点击观看更多精彩活动>>>>

点击查看更多应用>>>>


4 x2 ^* g+ @6 n* B, u9 t1 c

* v% L+ W' U& |$ c4 C; |7 M; K

【责任编辑:52338】

大.png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