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台上台下张火丁 2

分享到:
九 拜名师技艺大进(1)

张火丁是幸运的,因为她遇到了名师赵荣琛。赵荣琛是程砚秋大师的得意弟子,深得程派之神韵。张火丁自拜赵荣琛为师之后,她才真正觅到程派艺术之精髓。可以说,没有赵荣琛,也就不会有张火丁今天的艺术成就。
徐笠翁荐名师
张火丁自研习程派艺术之后,赵荣琛这个名字便在她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她对这位学者型艺术家可谓是高山仰之,十分崇敬。
赵荣琛出生在四代翰林书香簪缨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按照赵荣琛当时的天赋和学习成绩,他应当在学业上有所造谐,直至出国留学。但赵荣琛在母亲和姐姐的影响下,却对京剧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程派艺术的迷恋达到了“爱之深迷之狂”的地步。为此,他毅然放弃了学业,选择了梨园习艺的道路。在学艺有成后,他自挑大梁,自组班社,并获得“重庆程砚秋”的美誉。时值抗战时期,程砚秋在北平,赵荣琛在重庆,远隔千里迢迢,赵荣琛如何向程砚秋学艺?当时赵荣琛虽然拜在程砚秋门下,却只能通过书信往来的方式学习程派艺术,竟长达五年之久。抗战胜利后,赵荣琛千里寻师到上海,随待在程砚秋左右,聆听他的教诲,学到了程派的真谛,成为程砚秋最得意的弟子。
张火丁在未见到赵荣琛之前,赵荣琛的大名早已是如雷贯耳,成为张火丁心中的偶像。记得张火丁初学程派时,有一次与父亲唠嗑时说道:“爹,我对赵荣琛先生太崇拜了,若是有机会能向赵先生学出戏那该多好啊!”当时张火丁虽然一心想向赵荣琛学戏,但总认为那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梦想而已。那时她比较实际的愿望就是能见到赵荣琛,能与先生合个影,就是莫大的欣慰了。
在李文敏教学汇报演出时,张火丁终于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京剧大师赵荣琛,她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张火丁穿好军装,找到一位摄影师,鼓起勇气走到赵荣琛跟前说:“赵老师,我想和您合个影,可以吗?”赵荣琛和蔼可亲地说:“好啊!”由于后台比较乱,摄影场景不好取舍。张火丁急中生智,搬来戏中用过的一把堂椅,还带着椅披。她恭敬地请赵荣琛坐下,一身戎装的张火丁站在他身后,摄影师按下了快门,留下了珍贵的镜头。
有了珍贵的合影,张火丁算是完成了一个心愿。每当看到那张合影,张火丁都会浮想联翩,赵荣琛那慈祥的面容,那深沉的目光永远镌刻在她的心中。张火丁曾产生过这样一个念头:如果有朝一日能跟赵荣琛先生学上一出戏那该多好啊!这个梦想一度搅得张火丁梦牵魂萦,寝食难安。然而,待火丁静下心来一想,这个愿望居然比登天还难,因为赵荣琛早已定居美国……

九 拜名师技艺大进(2)

就在张火丁在十字路口徘徊,感到前路迷茫之时,她有幸结识了当代中国画报社编委会主任、中国京剧程派艺术研究会秘书长徐笠翁和他的夫人、当代中国画报社总编辑武桐羽女士。她们夫妇二人都痴迷程派艺术。中国京剧程派艺术研究会就是他们二位发起成立的。徐笠翁与全国的程派演员都保持联系,经常来往。同时,他和赵荣琛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张火丁作为程派新秀,崭露头角,自然会进入他们夫妇的视野。他们慧眼识珠,夫妇二人在观看了张火丁的演出后,深为张火丁良好的艺术潜质所打动,认为张火丁是可造之材,很有培养前途。在1992年第九期《当代中国》画报上,专门介绍了全国有成就的程派演员,其中就有出道不久的张火丁,标题是《张火丁梅花看枫近》,上面刊载了张火丁身着戎装的照片和她在《六月雪》一剧中的剧照。画报出版后,徐笠翁打电话给张火丁,让她前来取画报,在见面之后,想不到徐笠翁说出让张火丁感到难以置信的事情。徐笠翁说:“火丁,程派艺术研究会为了培养你,使你更好地继承程派艺术,研究会打算让你拜赵荣琛先生为师,一切事宜由我们出面办理,你就好好学戏就成了。”听到这个特大喜讯,张火丁恍若是在梦中,她不断地在心里反问自己:这是真的吗?这是真的吗?她感到幸福来得太突然了。她的心中溢满了幸福,这种幸福感一点也不亚于当年自己收到天津戏校的录取通知书。
1993年3月5日,徐笠翁又送给张火丁一个喜讯:他说赵荣琛表示愿意接受张火丁为徒,目前先在赵荣琛家中学戏,以后再找适当的机会举行拜师仪式。听到这个喜讯,张火丁心中的一块石头方才落了地。一个美梦终于成为现实,张火丁真正品尝到了幸福的滋味。
张火丁首次到赵荣琛家中学戏时,显得十分拘谨,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一行一动显得比较僵硬。张火丁当时才22岁,年龄稍小,到一位大师级的老师家学戏,难免有些放不开。好在师娘热情似火,温暖了火丁。赵荣琛也感受到了火丁的窘境,便和蔼地对她说:“火丁,你不必客气,也用不着紧张。你每周二、六来上课,平时有不明白的地方,再来电话讯问。”一番话如涓涓流水,流入火丁的心田,让张火丁感受到一种温情,那种拘谨和不安也消失了许多。
赵荣琛的关门弟子
时年赵荣琛78岁高龄,张火丁仅仅22岁,师徒之间的年龄相差56岁,这恐怕在中国梨园史上年龄比较悬殊的师徒了。当时年近八旬的赵荣琛本不希望再收弟子,但他被张火丁不俗的艺术潜质所打动,他以一名京剧大师的慧眼,发现了张火丁这匹“千里马”,认为张火丁具有非凡的艺术天赋和对程派艺术的痴迷,只要加以指点,将来前程不可限量。现在看来,赵荣琛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慧眼识才的伯乐。古人曰: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如果没有赵荣琛的一双慧眼,也就不会有张火丁的今天。一个人成才需要多种因素,但重要的因素是你的潜质是否被发现被发掘。正是有了赵荣琛,张火丁的艺术潜质才得到发掘。如果说张火丁在拜师前还是一块璞玉,在拜师后,经过老师的打磨,才逐渐成为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幸运遇名师,乃是张火丁步入成功殿堂的基石。
那时节,张火丁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按时去赵荣琛家中学戏。赵荣琛夫妇十分喜欢性情沉稳的张火丁,把她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学戏时赶上吃饭时间,老两口非要火丁一同就餐。有时火丁遇到下雨天淋湿了衣服,师娘总是找出自己的衣服给火丁换上。张火丁在学艺的同时享受了亲情和关爱,她对艺术的领悟就更快了。
在赵荣琛的言传身教下,张火丁在唱功上大有进步。徐笠翁在听了张火丁的唱腔之后,立马有一种“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受。名师调教出来的弟子的确非同凡响。徐笠翁兴奋地对张火丁说:“火丁,你要倾心向赵先生学艺,争取多继承一些老师的艺术。”张火丁认真地点了点头,目光中透出一种坚毅。
在赵荣琛的“精雕细刻”下,张火丁用三个月的时间“精学”了程派名剧《荒山泪》,这也为张火丁今后从事程派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老师教得细致,学生学得认真。通过教戏,赵荣琛越来越喜欢这棵菊坛新苗了。在他看来,张火丁不仅有艺术天赋,而且对京剧艺术的执著和痴迷更让他感动。老人家在心里说,这孩子真是一个难得的艺术人才,只要加以调教,将来必成大器。
张火丁自从跟赵荣琛学戏后,越来越感到程派艺术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感受到程派艺术的无穷魅力。她期待早日举行拜师仪式。当《荒山泪》全部戏即将学完时,张火丁终于盼来了拜师的喜讯。中国京剧程派艺术研究会决定,将在7月10日为张火丁举行正式拜师仪式。这个消息对于张火丁来说真是一个天大的喜讯。1993年7月10日,是张火丁终生难忘的日子。张火丁的拜师仪式在北京饭店贵宾楼举行。拜师仪式很喜庆,也很隆重。历时三个多小时的拜师仪式,张火丁聆听了名家对自己的企盼和祝福,尤其是师父赵荣琛对自己的殷殷期盼,更使张火丁终生难忘。


十 首次举办专场演出(1)

1994年12月,时年23岁的张火丁在首都人民剧场举行了个人首次专场演出,受到来自师父赵荣琛及各个方面的一致赞誉,一颗梨园新星冉冉升起。
宋任穷的关怀
在张火丁拜师仪式结束后,有关方面决定为这位程派新秀举办专场演出,以展示张火丁拜师学艺后的成果。
1994年10月上旬,张火丁专场演出方案确定了下来,由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主办,中国京剧程派艺术研究会协办。演出节目单的封面,准备由中国京剧程派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宋任穷来题写。宋任穷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一,曾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因年事已高,离休在家。但他仍然热衷于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爱好京剧艺术的他,应邀担任程派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
1994年10月16日,研究会秘书长徐笠翁与张火丁前往宋任穷家中拜访,顺便商谈请他题字之事。上午10时来到宋任穷的家中时,张火丁大感意外。宋任穷的家中陈设竟如此简朴,房间内只有简易的木扶手沙发和几个文件柜子,与普通老百姓没有多大区别。他的夫人衣着朴素,像是一位街道上的老奶奶,但十分和蔼可亲,见到火丁后问寒问暖,像对待自己的孙女一样。当她问到火丁今年多大时,张火丁答23岁,老人直夸火丁年轻有为。正当张火丁与宋夫人寒暄之际,宋任穷从书房里走了出来,他身着一件普通的茄克服,内着一件看起来已经很旧的衬衫。宋任穷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大领导的架子,他热情地与徐笠翁和张火丁打招呼。大家落座后,徐笠翁向宋任穷说明了来意:火丁想举办个人演出,想把她和宋老的合影印在节目单上,宋任穷欣然应允。他还询问什么时间演出,演什么戏等,并表示在演出那天一定到后台去看看。他说,自己很想去看戏,但年纪大了,坐不住了。张火丁听后很感动,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年演员的关怀,给她办好个人专场演出增添了信心。
当张火丁和徐笠翁离开宋任穷家中时,宋任穷的秘书再三表示,待老人家题字写好后送到研究会。
10月18日,宋任穷的题字送到了研究会,一共写了六条“张火丁专场演出”的句子,供研究会挑选,在落款“宋任穷”处还加盖了两个图章。他的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令张火丁和研究会的同志十分感动。
冯牧写前言
在张火丁专场演出的节目单上,应当有前言,让谁来写前言呢?程派艺术研究会会长冯牧自然是责无旁贷。冯牧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是闻名遐迩的大作家。他痴迷程派艺术,对程派艺术青睐有加,且颇有研究;如今又身兼程派研究会会长,这篇前言由他执笔,再合适不过了。
冯牧与程砚秋是多年好友,对程派艺术有特殊感情。他的艺术底蕴厚实,对程派艺术有着精深的研究和精到的见解。由此,由他兼任程派艺术研究会会长,应是当之无愧。

十 首次举办专场演出(2)

张火丁与冯牧相识在1990年3月,是在李文敏教学专场演出那天。当时冯牧看完张火丁演出的《六月雪》后,就喜欢上了张火丁的艺术。他以一名专家的眼光,看到了张火丁的艺术潜质和艺术天赋,认为张火丁是一位优秀的程派传人,对火丁寄予厚望。
在张火丁拜师赵荣琛的仪式上,冯牧亲自出席,并在发言中对张火丁鼓励有加。自此后张火丁与冯牧的来往就更多了。每次见面,冯牧总是对火丁的艺术加以评点,并要求她在唱腔中要放开一点,争取创出自己的风格来。更难能可贵的是,冯牧将自己珍藏的程砚秋先生的《荒山泪》录像带送给了张火丁。这无疑于是送给张火丁一个“艺术之宝”。张火丁在学习《荒山泪》中,反复观摩这盘带子,认真领悟师祖程砚秋的艺术神韵,为觅得程派艺术之精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当冯牧得知张火丁要举办个人专场演出时,十分高兴,当即表示要为张火丁写前言。但当时他马上要去广州开会,所以他是在广州开会期间把前言写好寄到北京的。可见冯牧对张火丁的这次专场演出是多么地重视。冯牧十分关心青年演员的成长,尤其对于程派新秀更是投入了更多的关注。每逢有程派青年演员的演出,只要身体允许,他是必到剧场观看,看完后总会提出中肯的意见。每当看到程派新人的进步,他都是发自内心地高兴。正如他在给张火丁的前言中写道:
近年来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艺术这一历史使命的感召下,我们高兴地看到,一批又一批青年新秀登上舞台,并以其各具特色的艺术光彩,受到了热爱京剧艺术和关心京剧命运的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喜爱。张火丁就是其中颇具才华的一个。张火丁倾慕程派艺术,曾受教于天津戏校教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的孟宪嵘和北京戏校教师、曾因培育程派艺术人才而获“园丁”奖的李文敏,为自己的表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又得以列入程派传人赵荣琛的门墙,有幸成为这位表演艺术家的入室弟子。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张火丁的艺术素质得到了迅速提高,逐渐成为近年来一些倾心于学习与继承程派艺术的青年演员中,被人寄予很大希望的一位新秀。
冯牧不仅是大手笔,而且待人和气可亲,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爷爷,时刻关心着年轻演员的成长和进步。有一次冯牧因病住院,一般情况下,他不接待探视者。当他得知火千、火丁兄妹去探望他时,破例接待了他们。张火丁一看这位慈祥的老人比过去消瘦了,难过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躺在病榻上的冯牧,一见火千、火丁兄妹就来了精神,谈兴很浓,但谈话中还是离不开程派艺术。他总是对火丁寄予厚望。正如他在前言中所写的那样:

十 首次举办专场演出(3)

我是在五年前第一次欣赏到张火丁演出的。那时我就为这位青年演员的清纯宽厚的嗓音、刚柔有致的歌唱、从容庄重的表演所吸引,我和几位京剧爱好者都深信,假以时日,她将可能成为一位前途不可限量的优秀演员。事隔数年后,正如大家所期待的,由于她的谦逊好学和勤奋钻研,也由于师友们的倾心帮助,张火丁正在茁壮成长,正在她所热爱的程派艺术道路上稳步前进。
在张火丁演出专场的那天晚上,冯牧抱病到场观看了演出,在戏演完时,冯牧和赵荣琛及众多名家又高兴地上台与演员握手以示祝贺。当张火丁感谢冯牧在百忙中给她写前言时,冯牧说这是自己份内之事,能为火丁的艺术做点什么,自己很高兴。
冯牧时刻不忘提携后俊,在张火丁个人演出专场结束的几天后,他又写了《喜看程派有新秀》一文,对张火丁的艺术进行了评点和褒扬,并对她的这次专场演出给予好评,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专场演出“动”京城
专场演出在开演前半个小时时,宋任穷来到了后台。张火丁连忙迎了上去,扶他坐下。宋任穷在身体欠佳的情况下,能来关照火丁的演出,令火丁十分感动。他询问了张火丁的准备情况,张火丁把演出节目单拿给他看,并向老人家一一介绍。宋任穷从中看到了自己的题字,以及与张火丁的合影,很是高兴,并要了一张作为纪念。宋任穷走时,张火丁搀扶着把他送出了后台。
晚上7时30分,张火丁专场演出正式开演。赵荣琛和众多名家光临人民剧场,观看了张火丁的专场演出。担当主持人的是中国京剧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高玉倩,当时她已是65岁了,在此之前通过电视看过张火丁的《荒山泪》,对张火丁的艺术十分喜爱。
高玉倩可以说是闻名遐迩。她因演出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的李奶奶而走红神州大地。高玉倩出科于中华戏校“玉字辈”,本工是花旦,60年代改工老旦,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高玉倩虽然名气很大,但她为人低调,平易近人,性格热情开朗。这次能出面为张火丁专场演出作主持人,是她有生以来的头一回。正如她在开幕时所说:“人民剧场的舞台,我不知登过多少次,记不清了,可是做主持人是我人生的第一次。”
高玉倩那天打扮得很时尚,身着红色羊毛长衫,脚穿高跟鞋。走起路来挺拔而洒脱,哪里像是个65岁的老人?她一出场便赢得满堂彩。高玉倩运用京腔京韵介绍了张火丁的艺术生涯,当说到张火丁正式拜在程砚秋先生的得意弟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荣琛教授的门下时,剧场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接下来高玉倩又简明扼要地从理论上和学术上论述了程派艺术的特色。她说,程腔不等于是程派,程派是集唱念做舞于一体的艺术宗旨。高玉倩的主持风格庄重大方,别具一格,词汇丰富,妙语连珠,情感真挚,幽默风趣,不时被热烈的掌声所打断。
张火丁的专场演出,在菊坛产生了轰动效应。这时的张火丁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在梨园光芒四射。张火丁的这次专场演出得到文艺界和媒体的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其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著名戏曲评论家张庚的题字是“继承程派艺术,发扬程派艺术——祝张火丁演出专场成功”,著名剧作家吴祖光题写了横幅“声容并美,程派千秋,火丁女士登台记盛”,中国京剧基金会副主席、著名剧作家马少波题写的条幅是“霜葩新葩——程派新秀张火丁专场演出成功”。这些题字均对张火丁的艺术给予褒扬,同时也对这位艺坛新秀寄予厚望。
在演出结束的当天晚上,张火丁在后台收到了程砚秋先生的三个儿子和两位儿媳联名送来的条幅。当张火丁收到条幅时,心中尤为感动。自己的艺术能得到程家后人的鼓励,那真是莫大的荣幸。条幅上写着“程派艺术,永放春晖——祝程派传人张火丁女士演出成功”,落款是“程永源、程永光、程永江(并列)、张启华、谭梦志(并列)敬贺”。程砚秋先生的生前好友、程派艺术研究专家、程砚秋遗产监护人、八十高龄的张良辰率儿子、儿媳给火丁送来条幅“程派艺术,永垂青史——祝赵荣琛弟子张火丁女士演出成功”。
中国书法大家、戏剧评论家、奚派优秀传人欧阳中石也给张火丁题了字“秋深风潮冷,入夜暗无星,幸寄高墙后,借灯读五劲——张火丁从师荣琛贤兄学艺有德”。欧阳中石的书法颇有造诣,在书法界闻名遐迩,而其作为奚派创立者奚啸伯的弟子,在奚派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
在张火丁谢幕时,主持人高玉倩向观众宣布:周桓、魏喜奎、刘雪涛、李砚秀四位先生送来一幅他们共同创作的写意花鸟画,并联名题诗祝贺。李砚秀是已故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李万春的夫人,她在画中所作牡丹两朵,雍容华贵,功力不凡。魏喜奎画的是牵牛花,构思精妙,妙不可言。刘雪涛所画的墨竹清心高雅。周桓所画的菊花品行高洁。周桓还在画上作藏头诗一首:“祝颂高歌远近闻,贺词出自贺客心,火火爆爆三出戏,丁丁卯卯四功深,专工程派得风韵,场上唱做俱传神,获赞梨园缘勤奋,誉满菊圃秋色新。”周桓是著名剧评家,他的代表作是《菊海意渡——李万春回忆录》,张火丁读后获益匪浅。
张火丁的专场演出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其中《中国戏剧》上刊发了徐咏龄的文章《入化莲出水出神鹤入云——评程派新秀张火丁专场演出》。这篇文章系统地评介了火丁的人品和艺品,写得十分到位,尤其是对张火丁艺术特点上的点评文采斐然,颇见功力。

十一 进入中国京剧艺术最高殿堂(1)

张火丁名动京城,引起中国京剧院的关注。中国京剧院求才心切,张火丁有幸进入中国京剧艺术的最高殿堂,终使她在更广阔的艺术舞台上施展才华。
首演程派名剧《锁麟囊》
张火丁在专场演出结束后接到借调去中国京剧院的通知。当时中国京剧院和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在北京梨园酒家签约,双方就张火丁借调中国京剧院一事达成协议,借调时间为三年,中国京剧院每年给战友京剧团15000元。在张火丁借调期间,其定级和管理均由中国京剧院负责,但工资还在战友京剧团发。因为中国京剧院出资主要是用来给张火丁发工资。
不管采取什么形式,能去中国京剧院工作,对于张火丁来说是一种机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里的天地更大,视野更广,更有利于展示自己的才华。张火丁决心充分利用好这三年的时间,让自己的艺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
来到中国京剧院工作,张火丁也有其实际困难,因为这里的人际关系、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都是陌生的,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况且部队艺术院团和地方院团还是有较大的差异。更重要的是琴师问题,一名演员与琴师磨合久了,相互配合默契,可起到拱云托月的作用。如果换一名新琴师,还得重新磨合,这对于自己的艺术无疑会造成影响。鉴于这种情况,中国京剧院同意张火丁带一名琴师。张火丁物色了一名正在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求学的16岁的女孩,名叫周佑军。她感到这个小琴师比较适合自己。
1995年3月21日,中国京剧院青年团团长白继云正式通知张火丁到院里上班。来到院里后,青年团对张火丁很重视,确定为她排演程派名剧《锁麟囊》。
《锁麟囊》一剧是翁偶虹于1939年写就,又名《牡丹劫》,由程砚秋亲自创腔。其唱腔美轮美奂,做到了有美兼收、无善不蓄的地步,具有巧夺天工之美,也可称作是集美之大成。程砚秋创腔中吸收了其它行当的精华。如“春秋亭”中的流水“忙把梅香低声叫”一句就是借用小生行当[娃娃调]的用腔,糅合得贴切自然,无可挑剔,“团圆”一场中“儿的娘啊……”,把西洋歌曲的旋律糅合其中,真是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当《锁麟囊》问世后,得到了集程腔之大成的美誉和“秋云阅厚韵绝尘”的极高评价。此剧的唱腔抑扬错落,疾徐有致,婉转动人,声情并茂,融唱腔与身段于一炉,并且与舞台节奏的进行熨帖一致,堪称中国京剧唱腔的极高境界,也是程砚秋的绝笔之一。
《锁麟囊》一剧于1940年4月29日在上海黄金大戏院进行首演,汇集了南北两地的演员联袂演出。程砚秋饰薛湘灵,吴富琴饰赵守贞,张春彦饰薛良,孙甫亭饰薛母,芙蓉草饰胡婆,顾珏荪饰周庭训,李四广饰老傧相,慈少泉饰少傧相,曹二庚饰碧玉、刘斌昆饰梅香,李富春饰卢胜筹,王荣森饰赵禄寒,李小龙饰胡杰,杨善华饰程俊,韩金奎饰卢义,王春茂饰卢仁,卢庆元饰锣夫,李万元饰周大器,王小群饰卢天麟。真可谓是名角荟萃,阵容鼎盛。
青山京剧
十一 进入中国京剧艺术最高殿堂(2)

剧中富家女薛湘灵在出嫁前对陪嫁物品百般挑剔,在出嫁途中遇上大雨,在春秋亭避雨时遇到出嫁的贫女赵守贞,薛湘灵在闻听赵女哭声后,知其因贫而悲。她遂动了恻隐之心,将母亲赐的锁麟囊赠给赵女。赵守贞得锁麟囊后享受到荣华富贵,而薛湘灵则因一场水灾沦为赵家的家仆。后真相大白,二人义结金兰,合家团圆。这出戏宣扬了济贫扬善的主旨,加上极高的艺术含量,不知倾倒了多少芸芸众生。
机遇最爱有准备的头脑。由于张火丁对《锁麟囊》一剧情有独钟,她几乎每天都在练功,都在背戏。她总在想,总有一天会用得上的。如今机遇真的来了,张火丁在高兴之余,又陡增了压力,这种压力就是如何把这出名剧演好。事前,她与团里做了精心策划,各个环节都是在紧锣密鼓,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常言道:唱戏,唱戏,首先要在唱腔上下功夫。张火丁的小琴师周佑军很有天赋,手音和思维都很精妙,领悟能力也很好。张火丁想过唱腔关,首先得和她合作好。周佑军刚刚接触程派,不免有点陌生,但她天资聪颖,头脑反应敏捷,不久就能拉主要的唱腔了。那时,张火丁几乎每天都要和周佑军对腔,边对边说,边对边找差距,就这样一点一点地、一句一句地、一段一段地对了下来,最终达到了珠联璧合的效果。张火丁发现了周佑军,并大胆地启用这位年仅16岁的女孩,也可堪称是慧眼识才的伯乐。如今周佑军已成为国内菊坛知名的女琴师。
众口皆溢美
张火丁在演完《锁麟囊》之后,在京城引起了强烈反响,可以说是好评如潮,凡是看过这出戏的专家和同行都对她的演出给予褒扬,普遍认为她的艺术成长很快,与她的年龄不太相符。中国戏剧家协会的专家们在看了张火丁的演出后,普遍评价极高,决定召开张火丁艺术研讨会,目的是对张火丁的艺术进行剖析和总结,以利于这位程派新秀发扬长处,改进不足。
1995年8月,张火丁《锁麟囊》演出座谈会在中国剧协小会议室举行,参加人员都是对程派艺术有研究的专家。他们是中国戏剧杂志社副主编安志强、黄维钧,戏曲评论家龚和德,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著名导演李紫贵,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涂沛,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高玉倩,程派名家张曼玲,中国京剧院青年团团长戴英录,中国京剧院青年团党支部书记司辛等。
座谈会由《中国戏剧》杂志社副主编安志强主持。他说,前不久,张火丁演出了程派名剧《锁麟囊》,反响不错。作为一名青年演员,张火丁的演出自有她出色的地方,才使我们有兴趣举行这样的座谈会。在座的都是艺术家、评论家,青年演员的成长,需要得到你们的扶持和帮助。通过对张火丁表演的剖析,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一下程派的继承和发展问题。

十一 进入中国京剧艺术最高殿堂(3)

戴英录首先发言,他说,张火丁到青年团后,大家感到她的艺术素质、思想素质都很好,她能严格要求自己,这与她在部队的培养教育是分不开的。
龚和德在发言中说,火丁的演出,唱上得分最高。唱好程腔,“字”和“气”特别重要。程腔幽曲低回,腔里有腔,如在字上不讲究,就听不真切;在气上无功力,就会支离破碎,缺少整体感。火丁在这些根本点上,有名师传授,又刻苦用功,所以唱得沉稳耐听,不飘浮,有力度,有韵致,身上也规矩大方,十分难得。他期待张火丁在念白上下功夫,同时注意身段“男性化”的问题。
戏曲导演艺术家李紫贵对张火丁寄予厚望。他在发言中说,张火丁是赵荣琛先生最小的一名学生,程派艺术在21世纪的发展,我对她寄托很大的希望。她在唱的方面,能很好地控制嗓音的轻重缓急。开始学程派就像是临帖,要学得像。学习程砚秋的演唱,要研究他怎么运用技巧的,要像王瑶卿先生所说的“要心里头有”,只有“心里头有”,你的唱还是那个腔,但有了生命,效果就不一样。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高玉倩将张火丁称为跨世纪人才,这位老艺术家一直对张火丁的艺术十分关注。她说,张火丁有副好嗓子,醇厚,有韵味,这样的嗓音实在少见。她很用功,学得很扎实,台上的表演严谨、规范,不哗众取宠。她的扮相好、身材好,做派稳重、大方。这些都说明,张火丁的身上具备了学习程派艺术的良好素质。程派的老师们应该对她多投入一点力量,也希望社会上也多投一点力量帮助她,我们不能让程派艺术在跨世纪时苍白了。高玉倩还说了不少掏心窝子的话,语重心长,寓意深远,她还把自己一生中从艺的经验告诉了张火丁,这些宝贵的经验真是千金难买。
作为一名卓有成就的程派名家,张曼玲在谈话时很谦虚,称张火丁是自己的小师妹。她十分动情地说,我们应当积极扶持她,多给她创造一些机会,让她得到锻炼,使她尽快地成长起来。张曼玲期待张火丁要博采众长,不管哪位名家,只要有好的地方,就拿来为我所用。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涂沛对程派艺术研究的功底深厚,卓有建树。他说,火丁已经把《锁麟囊》和《荒山泪》继承下来了,这是衡量有没有功力的一个标志,但还要走一段很漫长的路。他还就龚和德先生提出的“男性化”问题,直言与他进行了商榷。涂沛对张火丁的艺术一向十分关心,他对火丁的艺术给予了充分肯定,但他以为火丁任重道远,要博采众长,广学名家,方能有所造诣。
中国京剧院青年团党支部书记司辛在发言中表示,青年团对于专家的意见回去后要很好地进行研究和落实,拿出切实可行的计划,重点对张火丁进行培养。
这次座谈会对于张火丁来说弥足珍贵,使她终生受益。她在发言中表示,努力研究程派艺术,要在继承和发展上下功夫,为振兴京剧艺术做出努力。
张火丁出生在革命现代戏最红火的时代,她是听着现代戏长大的。但是张火丁自从事京剧艺术以来,还未曾涉足过现代戏。在天津戏校上学时,孟宪嵘老师曾想教授张火丁几个现代戏的唱段,后来因为张火丁准备考战友京剧团未能学成。因此,她虽然听过不少现代戏,但对如何演唱现代戏还是比较陌生的。
张火丁在战友京剧团时,曾参演过现代戏《刘胡兰》,她在剧中饰演一个群众,对于如何表演现代戏,尚处在懵懂之中。张火丁来到中国京剧院后,她参演的第二出戏就是现代戏《北国红菇娘》。她在剧中饰演三号人物杨贵珍,这出戏是根据《八女投江》改编的。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赶排的这出戏,带有一些政治色彩。剧中的杨贵珍是一个受苦受难的妇女,到抗日联军后找到了意中人。全剧只有第四场戏最重,共有8名旦角担纲,其身世各不相同。为了强化全剧的艺术特色,8个旦角分别唱不同流派,张火丁自然是唱程派。
张火丁首次涉足现代戏就获得了圆满成功,她饰演的杨贵珍得到戏迷的好评。《北国红菇娘》的成功出演,不仅使张火丁结束了从未演过现代戏的历史,而且从中悟到了不少艺术真谛。

十二 痛别恩师赵荣琛(1)

1996年2月18日,张火丁的恩师、中国京剧界的巨星赵荣琛陨落。噩耗传来,张火丁悲痛欲绝,赵荣琛不仅教给张火丁精妙的艺术,而且教给她如何做人。如今张火丁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得益于恩师赵荣琛的谆谆教诲。
先师风范永留心间
赵荣琛,这位对程派艺术卓有建树的艺术家,将永远载于中国京剧艺术的史册。张火丁在拜赵荣琛为师后,觅得程派艺术的真谛,才使自己的艺术发生了质的变化,赵荣琛在这位关门弟子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而浇灌出这棵枝繁叶茂的“程派艺术之树”。
1996年2月18日,赵荣琛这颗程派艺术的巨星陨落了。这一天是农历的大年三十,这位蜚声中外的大艺术家未能过上新年,便撒手人寰,实在是令人悲之!痛之!惜之!
赵荣琛在接近八旬高龄时,能收张火丁为徒,除了师徒的缘分之外,更重要的是赵荣琛慧眼识才,他以一位艺术大师的眼光,看到了张火丁的艺术潜质,感到“孺子可教”。赵荣琛就为何收张火丁为徒,写过一段文字,感人之深。他在文中说:
她(火丁)虽年轻,却无一般小女儿崇尚浮华安逸之习,甘于清苦求艺,且嗓音、禀赋较好。她虽有意拜师,我却无意收徒。且她是我弟子的学生,我适当予以指点也是责无旁贷的,何必拘此名分?然而,我却之不能,多人前来说项,一拖再拖,终于在1993年7月酷暑中于北京饭店贵宾楼举行了收张火丁为徒的拜师典礼。是日贵客极多,老舍夫人胡絜青、我的堂兄赵朴初、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中国京剧程派研究会会长冯牧以及张君秋等多人到会祝贺。我即席致词中曾有这是我收的最后一个弟子的意思,这确实是我的真意。高占祥却悄言:“不能关山门呀!”不过这山门确要关了,火丁之后,我没有再收徒。火丁很用功,常往西山,往返数十里来我家求教。1994年秋,她以《荒山泪》、《锁麟囊》、《文姬归汉》的选场,举行个人专场演出,有意问鼎梅花奖,颇受各界赞扬。在京剧式微、多人他就的困难之际,难得她小小年纪不为所动,志坚行果,这一点就很难得。
从赵荣琛这篇短文中不难看出,老人家本无心收徒,但又不得不收下这位弟子。原因是张火丁的人格魅力和艺术天赋,打动了这位艺术大家,使他改变了初衷,收下了这位比自己小56岁的弟子。
“要搞艺术,不要搞权术;要搞流派,不要搞宗派。”赵荣琛在张火丁拜师仪式上的谆谆教诲,时常在张火丁的耳边响起。他首先将自己在艺海几十年的经验传授给张火丁,让她定好位。文艺界关系复杂人尽皆知,一名艺术工作者必须要把精力用在艺术上,方能有所造诣。张火丁始终铭记恩师的教诲,她在艺术上倾心追求,而在一些与艺术无关的事情上,尤其是复杂的人际关系方面,自觉退避三舍。人生有限,艺海无涯。一名演员只有珍惜生命,遨游艺海,痴心不改,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赵荣琛的这18个字,可谓是一名艺人的警言。

十二 痛别恩师赵荣琛(2)

赵荣琛在传授艺术上精益求精,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京剧艺术需要言传身授,但这门艺术又十分严谨,丁是丁,卯是卯,必须严格按照程式进行传授。赵荣琛在教授张火丁《荒山泪》和《锁麟囊》时,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只要张火丁有一点达不到艺术上的要求,他就百教不厌,直到自己感到满意为止。有时他亲自操琴为火丁试唱,别忘了,赵荣琛已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为此他要耗费多少精力和心血啊!这才是大艺术家的风范。
在四大名旦的唱腔中,程派唱腔风格独具,特色鲜明,程腔的最大特点是柔中见刚,刚中有柔;腔从字来,以字行腔。虽然以低回婉转、缠绵悱恻见长,但唱起来却是刚柔相济,内劲十足,有一种犀利苍劲、扣人心弦的力量。赵荣琛对于程派唱腔研究颇有心得,而且在研究中形成了自己对程腔的独特感受,并把这种感受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认识。因此,赵荣琛在对程腔的继承研究和发展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在教火丁唱腔时,首先要求她在悟透程腔特色和神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嗓音条件去吸收和消化程腔中的艺术元素。赵荣琛的嗓音条件和程砚秋有所不同,他的亮音条件较好。当年在程砚秋的指点下,他在逐步掌握了四声音韵、行腔吐字以及“嗽”音、“脑后音”等运用方法后,注意挖掘自己在亮音上的优势。因此,赵荣琛在张火丁掌握了程腔的基本要素后,让她在音亮的使用上下点功夫,同时根据自身的嗓音条件,在继承、融合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唱腔元素。赵荣琛还让张火丁在行腔中注重用气。因为厚重的亮音,是用丹田气自下往上托出来的,而不是扯着嗓子喊出来的。他特别要求张火丁要学会运用丹田气,认为女演员唱小嗓虽然比男演员有优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往往会感到中气不足。如果在青年时期就注重对丹田气的运用,就会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张火丁铭记恩师的教诲,在继承、学习和运用程腔艺术中,有意识地去寻找个性艺术元素,并将个性艺术元素有机地融合在程派唱腔中,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
赵荣琛在为张火丁说程派名剧《荒山泪》时,对于剧中的每句唱腔,都细细地“抠”。有时张火丁感到自己做得已经很到位了,但赵荣琛却仍要细抠,因为他要用这出戏来为张火丁继承程派艺术作“奠基”。既然是“奠基”,就需要坚实的基础,基础打不牢,是难以建成“艺术大厦”的。赵荣琛说过,我们学习继承流派艺术,开始要有个“像”的过程,我们不反对“像”,如果一点也不“像”,与某个流派毫不沾边,那还算什么继承流派呢?问题在于是满足于表面形式的“像”,还是追求精神实质的“像”。因此,他主张学习继承流派艺术,不能满足于“形似”,更不可只求“貌似”,重要的在于“神似”。赵荣琛在教火丁戏时,不仅教她唱腔规整,动作规范,更重要的是要悟到神韵,做到“神似”。张火丁在传承程派艺术上之所以能走红梨园,在于她悟到了程派艺术之神韵,在表演中做到了“神似”。这显然与赵荣琛良好的教学方法不无关系。

十二 痛别恩师赵荣琛(3)

1981年,赵荣琛曾应美国方面邀请,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到美国10所名牌大学讲学,为促进中美文化交流,传播国粹艺术作出了贡献。他在美国的讲学是成功的,其高超的演技更是产生了轰动效应。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戏迷慕名纷至沓来,争先恐后地到美国观看赵荣琛的表演。赵荣琛在国内把弘扬国粹艺术视为己任,对国内的弟子关怀有加。1994年,赵荣琛在回到美国后,仍然关心着张火丁的艺术。他特意不远万里寄给张火丁一盒录音带。通过录音带传授张火丁程派剧《三娘教子》,并在录音带后面说:我不给你写信了,在音带里说几句话。他告诉火丁,在艺术上要加倍努力,珍惜时间,不可蹉跎岁月。更令张火丁难忘的是,赵荣琛还在音带里指出火丁给他的信中有个错别字,借此希望她要努力提高文化素养。事情看起来不大,但它反映了老艺术家对后辈的亲切关怀,说明他在各个方面都在关心张火丁的成长。
在生活中,赵荣琛时常给张火丁讲些梨园轶事和各流派的特色等。对于先师爷程砚秋的为人,他讲得更多。尤其是先师爷程砚秋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甚至在遭受到生命威胁时,他大义凛然、临危不惧、忠贞爱国的情怀,令张火丁敬佩不已。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日本人找北平梨园公益会出面组织京剧界演唱捐献飞机的义务戏。程砚秋坚决不唱,并对劝说的人讲:“我不能给日本人唱义务戏,叫他们买飞机去炸中国人!”当来人表示恐怕对北京剧团不利时,程砚秋气愤地说:“我一人做事一人当,决不让大家受连累。献机义务戏的事,我程某人宁死枪下也决不从命!”1943年9月初,程砚秋结束沪上演出后,只身返回北平,于北平前门东车站遭到铁路警察的盘查群殴,以报复其屡次拒演献机义务戏。程砚秋面对挑衅,毫不畏惧,并愤怒地斥责道:“士可杀不可辱,你们要干什么?”并挥拳还击,脱身而去。从此,程砚秋采取“三闭主义”,隐居于北平郊区青龙桥务农,自耕自食,开始了长达三年的退隐生活。当赵荣琛说起先师爷这些经历后,张火丁顿时热血沸腾,一种凛然之气扑面而来。作为一名视京剧艺术如生命的艺术家,为了祖国和人民,居然告别舞台三年多。艺术家一旦离开了艺术,心中的痛苦是不言而喻了。但为了民族的利益,他宁肯牺牲自己的艺术。程砚秋不仅艺术上精妙绝伦,其爱国情怀和高尚的人格,其高山景行,令人叹为观止。张火丁从先师爷程砚秋的为人处事中得到了教益。现在时代不同了,但一名演员仍然要具备高洁的人品和爱国的情怀。张火丁的人品和艺品在梨园有口皆碑,说明她不仅继承了先师的艺品,而且也继承了他们的人品。

十二 痛别恩师赵荣琛(4)

为恩师举办专场演出
1995年12月10日,中国京剧院青年团为张火丁举行了《锁麟囊》的专场演出,赵荣琛得到信息后,数次提出要看录像。为了满足老师的要求。1996年1月12日,张火丁和哥哥张火千带着录放机专程到病房给老师播放。当时已病入膏肓的赵荣琛以惊人的毅力看完了张火丁演出的全部《锁麟囊》。当张火丁征求老师的意见时,赵荣琛摆手让火丁来到他的跟前,赵荣琛用微弱的声音对火丁说道:“我很满意。”对于张火丁表演欠火候的地方,赵荣琛让她在病床边一遍又一遍地复述有关表演程式。身体极度虚弱的赵荣琛勉强支撑着病体,强打着精神,认真观看弟子的表演,看完后用时断时续的声音对张火丁进行指点。此时赵荣琛很想给弟子来个亲身示范,但已是有心无力了。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他仍在为弟子传艺,而且一丝不苟。这就是大家的风范!当时现场目睹者无不对京剧大师这种精神肃然起敬。张火丁走出病房后,已是潸然泪下。“老师啊!您对我的成长太关切了!上天保佑我的恩师吧!”张火丁在心中默念道。未曾想赵荣琛在看完弟子录像后的第28天便驾鹤西去。张火丁不仅失去了一位恩师,而且对于京剧艺术也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2006年是张火丁的恩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荣琛逝世十周年。张火丁回首恩师对自己的关爱,内心涌动着一种难以遏止的思念之情。往事历历在目,不时地浮现在张火丁的面前。然而,无情的时光却走过了近十个春秋,对恩师的思念无时无刻地萦绕在她的心头。为了缅怀恩师,张火丁决定于2005年6月为恩师举办专场演出。
在说起为何要为恩师举办专场演出时,张火丁说了一段情深意重的话:
我的恩师赵荣琛先生离开我们已近十年。
十载风风雨雨,十载冬去春来,恩师的音容笑貌常常在我脑海中出现,始终与我的艺术之路相伴。
恩师赵荣琛先生不仅是杰出的京剧艺术大师,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同时也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学者。
我作为先生的弟子,能够有幸聆听他老人家的教诲,感悟恩师的教导,体味恩师的艺术人生,是我的荣幸,也是我毕生为京剧艺术事业,为弘扬程派艺术倾力而为的重要支点。
今天,为缅怀恩师,我们举办“怀念恩师赵荣琛先生逝世十周年专场演出”。演出剧目是《荒山泪》和《白蛇传》。《荒山泪》是恩师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白蛇传》是我运用程派艺术特点表演的剧目。选择这两个剧目,一是继承恩师的艺术精神,二是在恩师精神指引下,丰富程派剧目和程派艺术的表演领域。
我这样想,是在告慰恩师的在天之灵,同时也感谢关爱京剧艺术,关心帮助我的观众朋友。
2005年6月4日至5日,张火丁缅怀恩师专场演出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举行。首演剧目是经典剧目《白蛇传》,这出戏自张火丁改成程派之后,成为她近年来演出较多的剧目之一。张火丁塑造的程派白素贞将一些细节进行了独特的加工处理,如在“断桥”一场中,幽咽、低回、婉转的程派唱腔使人物感情更加深沉、丰富,充分刻画了白素贞多层次的内心变化与个性特征。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白素贞展现在舞台上。观众为之唏嘘、为之感叹。本剧演出阵容鼎盛,著名叶派小生、张火丁的老搭档宋小川饰许仙,徐畅饰小青,同时力邀寇春华,陈真治等名家助阵。为了确保演出的高质量,工作室特邀中国戏曲学院、山西省京剧院、吉林省京剧院的武生演员加盟。从主角到配角,个个身手不凡。打斗场面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不时引来阵阵叫好声。这台演出不仅名家荟萃,而且配角也水平不俗。剧场内此起彼伏的热烈掌声,就是对这场精彩演出的褒奖。
张火丁的《荒山泪》已有近五年未在京城上演了。这次为纪念恩师,张火丁决定用这出戏作为纪念恩师的大轴戏。当年赵荣琛为火丁亲授了《荒山泪》,在教授中赵荣琛以戏代艺,使张火丁全面系统地领略了程派艺术的精髓,为她从事程派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火丁在演出中,不仅体现了师父的艺术特色,还融入了自己在表演中厚重、凄婉的特点,提高了这出戏的艺术含量。京剧名家[被过滤]、李崇善、寇春华等为这出戏助演,为《荒山泪》锦上添花,也为这场演出增加了新的看点和艺术底蕴。
张火丁怀念恩师的演出活动,在戏迷和梨园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戏票早已告馨,剧场座无虚席。有的海外华人专程前来观看演出。两场演出的收入,张火丁分文不取,体现了张火丁把怀念恩师作为目的,没有浓重的商业气息,显示了这位青年艺术家的高风亮节和对师父的真挚情感。
张火丁缅怀恩师的演出活动得到普遍的好评。爱师、尊师是做人的一种崇高品德。张火丁没有忘记师父在自己成长中所凝聚的心血。她要用行动来报答恩师。这两场演出活动,张火丁没有一点功利色彩,主要是缅怀恩师,展示程派艺术,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位大艺术家的名字,并通过自己的表演,来展示师父对自己艺术精心传授的成果。一些老艺术家对张火丁此举赞不绝口,称赞张火丁是尊师、爱师的典范。相信通过这次缅怀恩师的纪念活动,一定会告慰赵荣琛的在天之灵。赵荣琛能有这样一位重情重义的弟子,也算是他人生中的一件幸事了。

十三 红线女识才爱才(1)

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自从结识张火丁后,便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位青年才俊。她对张火丁的爱是无私的爱,博大的爱。她不仅在生活上和艺术上关爱火丁,而且为她的成长付出了自己的心血。红线女是从为国家培育人才这个高度去关爱张火丁的。
慧眼识珠
1995年12月10日,张火丁在北京工人俱乐部演出《锁麟囊》专场。当演出结束后,众多名家同张火丁会面。这时京剧名家刘长瑜陪同一位气质高雅的女士向张火丁走来。她着装雍容华贵,白晰的皮肤,慈祥和善的目光从她那高级变色镜片后反射出来。当她走到张火丁面前时,火丁顿时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这时刘长瑜向张火丁介绍说:“火丁,这是红线女老师!”张火丁听后顿时一愣,红线女,这个名字可是如雷贯耳。张火丁和红线女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她激动地说:“红老师您好!”红线女爽朗一笑,说:“你演得很好,你演的现代戏我也看了,我好喜欢你!”接着她转身对刘长瑜说:“我很高兴,今天你能陪火丁演出,这说明你对青年人是注重培养和关心的。”接着她把目光投向在场的两位中国京剧院领导,然后说道:“现在发现一个好演员不容易,像这样的好演员应当好好培养。”两人点头称是。红线女又扬起手中的节目单说:“她是个青年演员,她的演出不要搞得太寒酸了,你们资金不足,我可以帮助你们解决。”张火丁听了红线女的一番话后,心里热乎乎的。未曾想这位粤剧大师对自己这么关心,她老人家又那样地可亲可敬。临别时,红线女又给张火丁留下了住址和电话,让火丁与她保持联系。
红线女,原名邝健廉,广东开平人,1927年生,1939年随舅母何芙莲学习粤剧,广州沦陷时随马师曾剧团到广西各地演出;抗战胜利后,学习京剧三年,并特地向声乐专家求教,她还注重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艺术水准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在此期间曾在香港、澳门、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演出,十分走红。1952年,她组织真善美剧团演出《清宫恨史》、《威尼斯高人》等。40年代末至50年代,红线女曾拍摄《家》、《春》、《秋》等70余部影片。1955年,她由香港加入广东省粤剧团。红线女在艺术上勇于创新,博采众长,吸收京剧、昆曲、歌剧和西洋歌剧的技巧,形成独树一帜的“红派女腔”。她的《关汉卿》、《搜书院》等都拍成艺术电影,成为电影艺术的精品。1952年,在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红线女演唱了《昭君出塞》,引起轰动,荣获古典音乐比赛金质奖章。她曾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和广东分会副主席,先后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她还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弟子。红线女的艺术代表着当代粤剧旦角艺术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岭南文化瑰宝”。

十三 红线女识才爱才(2)

红线女和程砚秋还有过交往。当时她演一个孟姜女的戏,戏中需要有孟姜女在大自然中登山涉水的场面,她一时不知设计什么动作为好。为此,她先后两次到程砚秋家中请教。程砚秋自然乐于助人。当时程砚秋屋中有一个大理石圆桌,程砚秋站起身子,就围绕圆桌做起了动作。他忽而说:“这儿太挤了”应该做什么动作,一会儿又说“该登山了”又应该是什么动作。忽然说“因为不慎摔倒了,则应该怎么办……”他动作不停,话语不停,使红线女从中悟到了动作要领。从此程砚秋大师高贵的人品在红线女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也是红线女与程派的艺术渊源。
几天后,张火丁特地到广东省驻京办事处去看望红线女。红线女很喜欢张火丁这种娴静的性格。从张火丁与红线女的谈话中,感悟到这位大师对艺术的无限热爱和追求。她爱艺术胜过一切,这让张火丁感触很多,也获益多多。
红线女送给张火丁很多件演出时穿的服装,其中有一件老人家还在上边特意题了字:“愿火丁唱得更好。”红线女千里迢迢将这些服装拿来送给张火丁,为了什么?她并没有什么事情求着张火丁,而是体现了这位艺术大师对青年后俊的关爱。“愿火丁唱得更好”这话看起来比较平淡,却字字重千钧。她期待火丁的艺术更上一层楼。衣服诚可贵,真情价更高。对于这些服装,张火丁一直十分珍视,也一直未舍得穿。
在张火丁与红线女相处的过程中,让火丁感受最深的还是她对自己艺术上的关切。1996年春节过后,红线女特地打电话询问《秋江》排演的进展状况。1996年3月21日,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的红线女,得知《秋江》已经排过了,她挤出时间非要看看排戏不可。这天下午3时,红线女来到了战友京剧团,在排练场看《秋江》的响排。她与张春华是老相识,两人谈笑风生,气氛融洽。红线女看完排练之后,详尽地给张火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她认为做戏不到位的地方,言语之间十分诚恳,令人信服,火丁诚恳接受。红线女还表示,若不是自己的腿不行,真想与张春华演一场《秋江》。一位艺术大师往返百里来看一位青年演员排戏,这种关爱艺术、关心青年演员成长的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就连张春华也颇受感动。事后,他们根据红线女提出的宝贵建议,又将《秋江》重新加工了一遍。
羊城评赞
2007年5月,张火丁一行南下广州演出,以往,京剧在广州是没有什么市场的,因为广州人喜欢的是他们的地方戏粤剧。因此,当年的广州市京剧团就是因为市场萧条而解体的。张火丁的广州之行不免使喜欢她的戏迷有点惴惴不安。在这样一个京剧市场并不被看好的城市,张火丁还能和以往那样火爆吗?然而,张火丁就是张火丁,她的超级人气提升了票房号召力。她在广州友谊剧院举行了两场演出,照样是座无虚席,照样是场面火爆。张火丁以精湛的艺术征服了广州观众。

十三 红线女识才爱才(3)

张火丁火爆羊城,成为当地的一大新闻。她的精彩演出,不仅向观众奉送了精美的精神食粮,而且也提升了国粹艺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粤剧大师红线女在看完《锁麟囊》后激动不已,在深夜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她动情地说道:
我们先不要就剧而说剧,其实我第一眼所感动的,就是看到成长起来的张火丁,拿出了自己“标签”的东西。我认识张火丁十几年了,算半个“忘年之交”,我也不是第一次看她的戏,好多年前就看过她的演出,但这次是她来广州第二次重演那么大的两部长剧,感觉自然不同。她的艺术追求的确前进了一大步,里面的唱功、做功、表演等给人的艺术愉悦是完美的,谁看到这些,都会激动得有话要说。
《锁麟囊》是程派名剧,剧情起伏跌宕,十分感人。但这出戏让张火丁演绎出来,其艺术内涵更加丰富。因为张火丁塑造的女主角薛湘灵个性色彩更浓,人物更鲜活。红线女被张火丁演绎的薛湘灵深深地打动了。她感慨地说:
《锁麟囊》是程砚秋先生的程派经典大戏,但我觉得张火丁在该剧中也注入了自己有所发展的东西,就是除了程派唱腔了得之外,唱念做舞都从人物出发,自始至终表现得人物完整。那个水袖表演有一丁点夸张,却很能适合剧情和人物,表演得丝丝入扣,丝毫不做作。要说我有情节上的感动,就是张火丁演的薛湘灵深刻刻画出了那种“施恩不图报”的精神,尤其是最后那一段薛湘灵看到阁楼上的“锁麟囊”睹物追忆,感觉剧本比以前好多了,张火丁的人物刻画也比以前成功得多,我看了这个剧很感动,也很开心。这个程派大戏能给广州观众以多方面的艺术享受,我虽然搞的是粤剧,但作为戏剧同行,也很为张火丁的成功感同身受。我想现在广州对京剧和粤剧都应该重视,我自己也有这样的心事,就是希望多点观众了解张火丁,多点粤剧界的同行体悟到张火丁这块“钢”是怎样“炼”成的,应该学习她的艺术创新精神,我自己也要向她学习。
红线女公开宣称自己要向张火丁学习,这既说明了这位大师的谦虚精神,也同时说明她从内心钦佩火丁,她确实为张火丁精妙绝伦的艺术所感动。
当年红线女曾向程砚秋请教过艺术,曾得到这位京剧大师的指点,自己从中受益匪浅。红线女对程派艺术是情有独钟的,也是比较熟悉的。她认为:
程派唱腔艺术含量极高,别具一格,现在张火丁表演人物能刻画得深刻而自如,都是她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体现出来的长足进步。我很深刻的印象就是,张火丁现在的表演很大方,唱段、戏场都充实了好多。我想就是因为她在艺术上不断追求进步,才换来了“程腔张韵”的美名。在艺术上永不停步,这就很难能可贵了。
在谈到戏剧艺术的发展时,红线女也有很精到的见解。她说:
我觉得重中之重的是要有人才,有人才就会有发展,京剧是这样,粤剧也是这样。我始终坚持这么一个观点,就是人才带动观众,有了人才才会有观众。我们不能去批评观众的品味,我们首先得从自己的“创新性”与“吸引性”上做起。你看张火丁,正是因为有了“程腔张韵”,才会有张火丁的观众群。观众是来看东西的,没有特色的拿手货,舞台上“亮”不起来,有观众也会变得没了观众,从而有发展也会变得没了发展。
一位粤剧大师,去热情地谈一位青年京剧演员的表演,这在红线女的人生经历中是罕见的。张火丁所展示的程派艺术,确确实实拨动了这位粤剧大师的心弦。她不仅认为张火丁很好地继承了程派艺术,而且在某些方面发展了程派艺术。“程腔张韵”就是张火丁艺术上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是她对程派艺术发展的生动体现。红线女对张火丁的艺术高度评价并非是一时心血来潮的溢美之词,而是发自肺腑的一种声音。大师的眼光是很老到的,她的评价也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
红线女对张火丁的关照一如既往。她先后出资为张火丁出了唱腔磁带和CD光碟。一位蜚声中外的艺术大师,对一位年轻演员如此地关怀,尽心地进行扶植,实在是感人至深。发现人才,提携后俊,其核心还是为了艺术,这种高远的精神境界令人叹服。


十四 当选中国京剧之星(1)

1996年,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推出第二届中国京剧之星,张火丁名列其中,在京剧之星演出中,张火丁受到普遍好评,张火丁再度星光璀璨,光耀神州。
八星光耀菊坛
为弘扬京剧艺术,激励新人,快出人才。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继推出首届中国京剧之星后,又于1996年推出了第二届中国京剧之星。
这次共推出八颗京剧之星,他们是:上海京剧院老生李军、武生奚中路;天津青年京剧团青衣赵秀君、老旦蓝文云;江苏京剧院青衣李洁;大连京剧团花脸杨赤;中国京剧院的青衣张火丁、老生张建国。
在这八颗京剧之星中,分别出生在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其中江苏京剧院的青衣李洁年龄最小,她比张火丁小一岁。其余大都分在30岁左右,年龄最大者将近40岁。在这八人当中,张火丁和李洁是新秀。其他六位均在全国大赛中获得过大奖,知名度也比较高。在这八颗星中,张火丁从艺时间最短,资历最浅,是名符其实的“小字辈”。
这届京剧之星的推荐和上届形式基本相同,采用向社会售票,演出前集中排练,演出后由专家评议的方法。时间确定在1996年4月17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
张火丁的演出剧目是全部的《锁麟囊》和《荒山泪》中“夜织”一折。其中《荒山泪》“夜织”一折是参加闭幕式时八星同台演出的剧目。这次演出非同小可,是不比赛的比赛。既然大家都是“星”,那就看谁最璀璨了。中国京剧院作为国家级剧院,自然不能等闲视之,对这次演出活动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演出质量。院里把《锁麟囊》一剧的部分人员作了调整,进一步强化了演出阵容。其他的七位演员都有老师作辅导。而张火丁的师父赵荣琛已去世,当时无人给她作辅导。这时的张火丁特别怀念师父,要是师父在那该多好啊!心中不免有一些惆怅和失落。好在有刘长瑜在排练现场坐镇,此时她刚刚升任中国京剧院常务副院长,加之她一直对张火丁的艺术十分关切,在戏的某些环节上时常给火丁提点建议。刘长瑜虽是工荀派,但作为艺术家,她对各流派艺术还是有所研究的。刘长瑜的一些建议,对张火丁是颇有启发的。
为了搞好这次演出,中国京剧院把演出的服装、布景和道具都作了加工和改进,这对于强化演出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乐队还请了中国京剧院第一月琴,使乐队的实力也得到进一步加强。经过一个多月的排练,剧组人员的配合也达到了十分默契的程度,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这次京剧之星的演出活动,单挑戏者只有3名演员,张火丁演出《锁麟囊》、赵秀君演出《秦香莲》、张建国演出《白帝城》,其他都是二人合演一个晚上。《锁麟囊》的演出时间是在4月18日晚上,这天观众比较多,楼下爆满,楼上也有八成观众。中央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这次演出也是中国京剧院借机考察部分演员,其中包括张火丁。这次演出对于张火丁来说,意义非同一般。

十四 当选中国京剧之星(2)

在开演前夕,中国京剧程派研究会名誉会长宋任穷特意到后台看望了张火丁,令张火丁很是感动。看到宋任穷到来,张火丁赶忙迎上前去,说道:“宋老您好!”宋任穷微微一笑说:“火丁,你好好演,我年纪大了,坐不住了,我来看看你,给你加油鼓劲。”张火丁忙说道:“谢谢宋老对我们的关心,我一定要尽力演好,您看完‘春秋亭’再走好吗?”宋任穷点头答应了,连声说道:“那我走下台去看戏。”望着宋任穷离去的背影,张火丁心头一热,双眼顿时湿润了。
这天的演出,张火丁由于准备充分,心态平和,状态甚佳,嗓子也特别给劲。每个甩腔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和狂热的喝彩声。当演到“朱楼”一折时,全剧达到了高潮,剧场内掌声如潮,叫好声声,此起彼伏。这天张火丁的搭档也个个精神饱满,发挥了高水平,乐队效果奇佳,舞美无一差错,演了一出高水平的《锁麟囊》。
“一个好角儿”
演出结束后,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会长王光英,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等在刘长瑜的陪同下,登上舞台接见演出人员。王光英激动地对张火丁说:“演得成功,太成功了!”万国权对火丁说:“王副委员长刚刚下飞机,就让我来看你的戏,你演得真不错,好!”看到这个场面,听到如此的评价,站在领导身边的刘长瑜也高兴得合不拢嘴,脸上溢满了笑容。张火丁从心里感谢刘长瑜,在这一个余月的排练中,刘长瑜给了自己不少的帮助。自己在没有老师指导的状况下,她充当了老师的角色,她的现场指导使自己在艺术上受到启迪。
演出后的第二天,天津《今晚报》在二版报道了演出盛况。主标题是《程派新秀张火丁引人注目》,副标题为“中国京剧之星昨日演《锁麟囊》”,文中写道:
昨晚她的表演规范扎实,扮相清秀,对程派声腔颇有建树,是近年涌现的不可多得的程派传人。她在“春秋亭”、“花园”和“团圆”等重点场次的表演做派稳重大方,不温不火,已显示出较强的实力和良好的艺术素养,观众对她的精彩表演不时报以热烈掌声。
随后,《中国文化报》等媒体相继发表对张火丁演出的评价,对她的精湛技艺给予褒扬。
1996年4月21日,中共中央[被过滤]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被过滤]在钓鱼台国宾馆宴请第二届中国京剧之星。张君秋、张春华、刘长瑜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作陪。[被过滤]在讲话中首先提到了张火丁,他说:“张火丁的《锁麟囊》我没有看,但录音我听了,唱的很好,今后发现好苗子就要培养。我们培养一个科学家、一个干部不容易,培养一个好角儿更不容易。”[被过滤]在讲话中还提出,国家要出巨资办学,培养出高精尖的具有京剧博士学位的演员。
在八星合演的闭幕式上,张火丁演出《荒山泪》一折,演出结束后,王光英向第二届中国京剧之星颁发了荣誉证书。
张火丁在这次京剧之星演出活动中,资历最浅,从艺时间最短,在这之前,也从未在全国拿过奖。她曾参加过角逐中国戏剧梅花奖,却意外名落孙山。这次推星活动,张火丁星光四溢,说明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张火丁再次证明了自己。

十五 新版《秋江》首次公演(1)

新版《秋江》,在新落成的北京长安大戏院首次公演。这个全新的角色对张火丁是个挑战,但她凭借深厚的艺术功力,将陈妙常演绎得出神入化。张春华与张火丁联袂为京剧舞台奉献了一出经典之作。
成功塑造陈妙常
北京长安大戏院经过重建后,位于建国门大街。如今京城一流的京剧演出活动,均在长安大戏院举行。1996年,长安大戏院重建峻工,其外形宏伟壮观,内部装修也很豪华,堪称国内一流的戏院。1996年11月11日,北京环球影音艺术公司在这里举办“燕京国粹之光”京剧晚会。这场晚会策划时间长达一年之久,原定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因长安大戏院刚刚落成,主办单位决定改在这里举行。
参加这场演出活动者有:北京青年京剧团李宏图主演《小宴》,北京梅兰芳京剧团杨少春主演《借扇》,天津青年京剧团孟广禄主演《将相和》。大轴戏是张火丁和张春华主演的新版《秋江》。在演出的节目单上这样写着:“《秋江》,京剧表演艺术家张春华(艄翁)、张火丁(陈妙常)、剧本原系昆曲。今由京剧表演艺术家张云溪写词,张春华执导,改为皮黄,程腔演出,别具新意,首次试演。”
演出那天,张火丁一大早就来到了长安大戏院,不一会儿张春华也来了,他老人家在下楼时意外地把右脚扭伤了,已经红肿了起来。大家都很关心老人家的伤势,主办者说:“如果先生因伤不能上场,今晚的《秋江》就别演了。”可是他很坚强,坚持如期进行演出。张火丁便与他进行走台,拉地角,然后进行扮戏,两人一边扮戏一边对台词。
这场演出观众踊跃,剧场内座无虚席。王光英携夫人前来观看演出,到场的还有不少戏剧名家,著名剧作家吴祖光也前来观看。晚会的主持人是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主持人段泓,她在《秋江》开演前报幕时详细介绍了新版《秋江》的创作和排练过程,对张春华执著追求艺术的精神大加赞扬,观众也随之抱以热烈的掌声,表达对这位老艺术家的敬仰之情。
新版《秋江》在京城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同行都认为这个《秋江》改得好,艺术内涵明显比以往丰富了许多。张火丁与张春华的配合也堪称妙到毫巅,十分传神。《戏剧电影报》发表了该报副主编赵晓东以宋晨为笔名的评介文章《且看翻新杨柳技》,文章中写道:
这里为陈妙常安排了由[西皮原板]、[西皮流水]组成的成套唱腔。“那一江春水东流去”的委婉行腔,尽情释放着程派特有的若断若续,跌宕起伏,形似柔若无骨实则刚劲激越的美妙旋律。这段唱腔又恰与陈妙常内心焦急而在老艄翁面前又不得不强行收敛,装出矜持的人物心态相吻合。尤其让人称道的是,在这传情的演唱和念白的同时,道姑与艄翁又有着丰富多变、造型优美的身段动作。音乐和舞蹈构成一幅全方位的川江行船图画。画中的一男一女、一老一少、一急一稳、一愁一笑,相映生辉,情趣盎然。

十五 新版《秋江》首次公演(2)

著名戏曲评论家周桓在《北京晚报》上发表署名文章,对张火丁与张春华的表演给予高度评价:
这出戏由于纳入新鲜血液,从单纯看表演,变成满足观众视觉与听觉双重享受的戏。可谓是成功之举。
张春华自年轻时代就演《秋江》,算起来有40余年了。新版《秋江》仅演了25分钟,可张春华和张火丁整整打磨了一年的时间。这种对艺术严谨、对观众负责的精神,成为梨园佳话。
赴香港参加回归演出
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的日子,香港回归祖国,举世瞩目,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我国组成了“中国京剧艺术赴港演出团”。张火丁有幸成为其中一员。这个演出团名家荟萃,阵容强大,共有百余人。其中有刘长瑜、李维康、李炳淑、李蔷华、尚明珠、梅葆玖、许嘉宝、王树芳、蓝文云、叶少兰、张学津、谭元寿、耿其昌、尚长荣、孙正阳、孟广禄、王立军等。
张火丁这次赴港演出的任务是从《锁麟囊》的开场演到“春秋亭”结束。这出戏共有3个人参加演唱,中间部分由江苏省京剧院的程派传人钟荣担纲,最后部分由上海京剧院67岁的程派传人李蔷华主演,算得上是老、中、青一台戏。这种组合还引起了香港各界的兴趣。香港媒体发表了京剧专家司明的文章,文中写道:“《锁麟囊》系程砚秋的看家戏,这回由李蔷华、钟荣、张火丁老、中、青三代演薛湘灵,无疑是一段梨园佳话。”
中国京剧艺术赴港演出团6月26日起程,乘坐京九线列车,27日抵达香港。张火丁来香港演出是第一次。由于张火丁是赵荣琛的弟子,所以备受关注。《锁麟囊》是在香港回归的第一天进行演出,演出地点是香港新光剧院。这个演出班底赴港前在北京长安戏院进行过试演。这出戏的阵容很强。梅香由江南名丑孙正阳饰演,他在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饰演过小炉匠栾平,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他演的梅香既幽默风趣,又不搅戏,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足见其不凡的功力。薛夫人由梅兰芳金奖得主王树芳扮演,著名演员许嘉宝饰演赵守贞,胡婆由名丑冠春华扮演。
香港的观众都很懂戏,而且看戏时非常文明。他们更愿意看正宗流派,不喜欢花哨的表演。张火丁出场后,唱念做舞样样到位,观众不时地抱以热烈掌声。演出结束后,张火丁心情很平和。师父生前曾来香港演出多次,倍受欢迎。师父去世后,作为他的弟子能在香港回归祖国这个具有重大历史纪念意义的时刻到这里演出,是很值得珍视的。
张火丁这次赴港感受最深的是,1997年6月27日到达香港时,香港还归英国管辖,等到他们7月3日回到北京时,香港已回归祖国三天了。所以大家开玩笑说:“走时算出国,回来时不算回国。”由于在香港待的时间比较短,张火丁未能看到香港方面对这次演出的评价。在1997年的《中国京剧》第六期上,发表了香港京剧评论家杨明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写道:“香港百年回归喜庆声中,港岛北角新光剧院好戏连台,笔者躬逢其盛,大饱耳目之福。尤其那三演《锁麟囊》令人感触良多。”在写到评论张火丁演出时,他在文中写道:
来自中国京剧院的张火丁——笔者及那夜台下大多数观剧者均是第一次看张火丁的戏,看得出这位程派第三代传人,受过正规训练,得过名师高手的传授,并且下过功夫追求,她是位“角坯子”,很正的,是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演员。她追求的艺术流派正是京剧旦行中最具有独特个性的风格,而且又是公认的难学难演的程派。她目前尚处于多学多演的“描画学步”阶段,她所扮演的前部薛湘灵,唱、念中规中矩,扮相清秀。但就这个角色特有的气质看,张火丁表演得俏丽有余,而缺少角色生于豪门、富贵娇养而天然生成的颐指气使、任意使性的气质,使人感觉她的台风、气质单薄,厚度不够,有待日后舞台磨练,随着年事增长而集腋成裘。
杨明的评价十分中肯,既肯定了张火丁受过名师高手的传授,也看到了她的发展潜力,同时也指出了张火丁在台风和气质方面的某些不足。这种客观评价,对张火丁的心灵是个触动,有利于她在成功中找不足,更有利于她在艺术天地里开拓和发展。

十六 从『自学』《春闺梦》到『改造』《春闺梦》(1)

在师父的有生之年,张火丁未能在《春闺梦》一剧中得到亲授,但师父留给她的录像成为她『自学』《春闺梦》的『范本』。张火丁以自己极高的悟性学成《春闺梦》。事隔六年之后,中国京剧院对《春闺梦》进行了再创造,强化了舞台效果,使《春闺梦》获得新突破。
“悟”字当头
《春闺梦》是程砚秋30年代初创演的剧目。1931年8月首演于北京中和园,全剧共12场。程砚秋饰张氏,俞振飞饰王恢,侯喜瑞饰公孙瓒,曹二庚饰李信,李四广饰孙民,哈宝山饰曹襄,吴富琴饰李氏,文亮臣饰刘氏,苏连汉饰赵克奴,慈少泉饰丫环;由剧作家金仲荪编剧。
剧情主要是根据唐代大诗人杜甫《新婚别》编写的。东汉末年藩镇割剧,内战不休。当时公孙瓒与刘虞交战,王恢、赵克奴等人被迫从军。王恢新婚,娶妻张氏,十分恩爱。为了从军,新婚未及半月便走向了战场,后不幸阵亡。妻子张氏独守春闺,孤苦零丁,不觉积思成梦:梦见丈夫解甲归来,重续旧情,十分恩爱。当梦到战鼓响起乱兵纷纷,忽而出现血肉尸体时,惊得她灵魂出窍,才知是一场噩梦。
程砚秋所饰张氏,穿插紧凑,人物的安排,角色的搭配,颇见其匠心独运。剧情有征兵、打仗,但交战却不见明场,非常简捷,最后一场梦境,既有秀丽的风光,又有凄凉的战场。全剧构思巧妙,唱腔华美,寓意深远。
张火丁十分喜欢《春闺梦》这出戏,1993年张火丁向赵荣琛学完《荒山泪》之后,就想学《春闺梦》。赵荣琛自然想尽快向火丁传授这出戏,但考虑到这出戏难度较大,怕张火丁一时难以领会。他对火丁说:“火丁,《春闺梦》看起来简单,但演起来难度不小。这出戏人物很少,是典型的人保戏的戏,需要演员对剧本有深层次的理解。这出戏唱腔虽然不太多,但掌握起来难度不小,如果演员没有一定的功力很难演好。赵荣琛将自己珍藏的和京昆大师俞振飞在1983年3月份合演的《春闺梦》录像带送给了张火丁。当张火丁从赵荣琛手中接过这盘录像带之后,真是如获至宝。有了这盘录像带,自己学习《春闺梦》就会容易得多了。赵荣琛当时严肃地对火丁说:“学戏要靠悟性,我教会你一出戏,你要从中领悟到艺术规律,同样的一个发音字的‘四声’,在别的戏里也是如此,我举一反三地教,你要举一反三地学。你要精心研究,提高悟性。否则,你永远是不教就不会,那你将来也难成气候。”师父语重心长的一席话,对张火丁颇有启发。悟性从哪里来?主要是靠刻苦钻研,深思熟虑,只有明白了戏理,方能有悟性。从那以后,每次赵荣琛给张火丁说戏的时候,张火丁都是认真地记录,然后根据师父的指教去领会艺术中的神韵,尤其是学会开阔艺术思路,找到艺术规律,丰富自己的艺术底蕴。

十六 从『自学』《春闺梦》到『改造』《春闺梦》(2)

1997年12月24日,张火丁在长安大戏院首演《春闺梦》,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这出戏是她从师父留下的录像中学成的,但是天资聪颖的张火丁还是领悟到了这出名剧的神韵,将张氏这个悲剧人物活灵活现地搬到了舞台上:
[南梆子]被纠缠陡想起婚时情景,算当初曾记得几晌温存,我不免去安排罗衾绣枕,莫负他春宵一刻千金。原来是不耐烦已经睡困,[摇板]待我来再与你重订鸳盟。
张火丁所饰演的张氏在唱腔上升落有致,欣喜处动人心弦,悲愤处悲凉委婉,其身段表演柔若无骨,美轮美奂,其水袖表演柔中带刚,收发自如,美不胜收,充分展现了在战乱年间的女性在柔弱与悲愤中仍具有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重整家园的理想。张火丁借助新科技手段,运用自己的勤勉和悟性,打造出一出具有个人艺术“烙印”的《春闺梦》。从演出后引起的很大反响来看,无疑是成功的。但是有多少戏迷知道这是张火丁“自学”的呢?后来张火丁又多次出演《春闺梦》,每次演出都会赢得观众的青睐。
“新”字于心
然而,张火丁没有在已有的成功面前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她总认为《春闺梦》这出戏还有拓展的艺术空间。2003年,张火丁决定重塑《春闺梦》。中国京剧院对这出戏进行了大胆的包装和“润色”。在舞美和舞台时空转换及对战争氛围的渲染方面,均进行了强化处理。新版《春闺梦》中的张氏不再孤立地“说”梦,而是充分运用了现代综合艺术手段,通过强化灯光、表演、服装、音乐等各个环节,让剧中原本用唱腔交待的梦境在舞台上立体地表现出来,给观众在听觉、视觉等多方面有思索的空间。张火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我六年前开始演《春闺梦》,一直很喜欢这出戏。这出戏最大的特点是,戏中情境、气氛的发生、变化都是源于女主人公的“心思”,所以她的心理节奏就是舞台节奏,而舞台节奏是她心理节奏的外化。这次重排,唱腔没有多少改变,但舞台情境强化了,导演要通过运用舞美、灯光的调度,来增强梦境感,所以我在表演方面的难度加大了,我要自然地去感受舞台氛围的每一点细微的变化,并与之融为一体,共同创造出剧情发展所需的不同意境。
由此不难看出,张火丁在新版《春闺梦》中融入了新的艺术理念,为的是把这出戏打造得更加精美。
2003年10月6日,新版《春闺梦》在北京长安大戏院进行首演,观众得到了一种新的艺术享受。从剧场中雷鸣般的掌声中,从戏迷和媒体的如潮好评中,足以证明新版《春闺梦》的成功。从“自学”《春闺梦》到“改造”《春闺梦》,张火丁在自己艺术经历上拓出了一片新天地,体现了她永不自满、积极进取的精神。
从张火丁“自学”《春闺梦》的成功中,我们不难看出,张火丁在艺术追求上很执著,很大胆。她并没有因师父的离去而墨守成规、滞步不前,而是用百倍的勇气来迎接新的挑战。她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新科技手段,她相信只要勤于思索,勤于钻研,广开思路,勇于进取,就会寻找到艺术之“魂”。正是这种精神,才使张火丁最终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艺术之树”。


十七 宝岛台湾之行(1)

1997年岁末,张火丁等应我国台湾『国光京剧团』邀请,进行合作演出。张火丁精湛的技艺,轰动宝岛台湾,引起台湾媒体和戏迷的一致好评。尤其是张火丁拒演『红包会』,显示了她高尚的艺德和情操。
为程派艺术争辉
1997年岁末,张火丁应邀去宝岛台湾演出。这次演出活动是与台湾“国光京剧团”合作,演出的打炮戏是全部《锁麟囊》,1月7日在台湾“文艺活动中心”剧场演出。1月6日的《民生报》发表了一位记者的署名文章,这位记者先生看了彩排后,写了这篇文章。结果却将张火丁写成了“马火丁”,文中写道:
令人眼前一亮的来自中国京剧院的程派青衣马火丁……马火丁是一颗明日之星,她求艺过程相当辛苦,选择程派一是因为喜欢,二是因为个人条件适合。她的音色沉实,低音尤其控制不错,低转高也圆润。代表作《锁麟囊》,增加了不少做工,比如水袖等,有别于李世济的程派风格。
这个报道,无形中对张火丁首场演出增加了一些压力,但张火丁自感状态极佳。当大幕徐徐拉开,一出演绎了几十年的人间悲喜剧在这里就要被张火丁们重新演绎,随着“梅香……”清脆响亮的念白从帷幔中传出,台下顿时爆发出阵阵掌声。这天偌大的剧场座无虚席,观众爆满,场面火爆。张火丁从容出场,认真做戏,唱腔自如,表演传神。当张火丁演到“找球”一场时,观众的情绪达到了高潮。台湾观众对程派戏如此喜爱,令张火丁十分感动。两岸同胞真正血浓于水,共同为国粹艺术喝彩。
演出结束后,观众涌向台口和上台献花,张火丁多次谢幕,观众还舍不得离去。有不少观众到后台找张火丁签名合影。台湾同行也纷纷祝贺张火丁演出成功。当观众得知张火丁是赵荣琛的弟子时,对她更是青睐有加,张火丁再次感受到程派艺术的魅力,她想起老师赵荣琛,万般思绪顿时涌向心头。师父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到台湾演出的大陆京剧表演艺术家。如今他的弟子再度为程派艺术争辉。
台湾著名社会活动家、被称之为台湾第一戏迷的辜振甫的女儿告诉张火丁,台湾京剧名伶顾正秋女士也来看过演出。对于顾正秋的大名,张火丁并不陌生。她是我国著名的旦角演员,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未能结识顾正秋,不免有些遗憾和失落。据说顾正秋在看完《锁麟囊》后就回家了,她平时深居简出,不愿在大庭广众露面。
1月8日,张火丁演出了《荒山泪》中“夜织”和“抢子”两折。1月9日张火丁又与著名老生李崇善演出了《武家坡》,观众反响依然十分强烈。张火丁的三场演出,场场精彩,因此名声鹊起,走红宝岛。
1998年1月16日,台湾《申报》头版发表记者明勇的评论文章,标题是《张火丁必成大角》。文中写道:“张火丁之《锁麟囊》在‘找球’一场水袖之运用,让我大开眼界。水袖上下翻飞,显见是下过功夫。今年仅27岁之张火丁,有此功夫,假以时日历练,必成大角。”同时还配发了张火丁的剧照和便装照。同版还发表了署名大生的文章。文中写道:“程派张火丁等演出水准已名满津京,张火丁是获‘程派少年明星演员’之誉的青衣。”

十七 宝岛台湾之行(2)

1月17日,《申报》头版再度发表大生的文章,标题是《成功的演出张火丁名扬台湾》,同时刊登了张火丁的三幅照片,文中写道:
……而该次亦同受欢迎的张火丁27岁,毕业于天津戏曲学校,凭本事考入战友京剧团,技艺突出,深受观众喜爱。经文化部调入中国京剧院,在北京已属具有知名度的程派演员,也曾参加徽班进京二百年纪念活动,参加过香港回归祖国大汇演。其演技精湛,而受观众肯定。所以此次邀她来台演出,所演出的《锁麟囊》、《荒山泪》、《武家坡》,句句受到戏迷的欣赏。聆听她美妙的唱腔,程派韵味十足,阴阳顿挫细致而清雅,运腔如行云流水,自然而甜美。掌声连续不断,叫好声此起彼落。尤以王宝钏进窑之身段,美妙绝伦。
从台湾媒体对张火丁的评论来看,张火丁精湛的艺术征服了宝岛的观众。
拒演“红包会”
仅仅三场演出,张火丁便在宝岛台湾打下了“红底儿”。这时,张火丁应主办方的邀请去参加一个日场的演出活动。可是,她到了那里一看,顿时感到头皮发麻,舞台上的小姐坦胸露背,十分妖冶。她们的演唱动作十分夸张,但台下看客纷纷向上扔红包。室内秩序杂乱,乌烟瘴气,令张火丁感到浑身不自在。她一问,这是“红包会”,于是张火丁当机立断,必须马上离开这里。她当即向邀请者提出,自己要马上退场,不能参加这样的演出,请他们给予原谅和理解。邀请者似乎对张火丁的做法不太理解,说道:“火丁小姐,这可是收入很厚的演唱呀!”“我来台湾是传播京剧艺术的,不是为了钱!”张火丁的回答十分坚决。随后,张火丁匆忙离开了这里。邀请者对张火丁的做法大惑不解,放着挣钱的机会不挣,这有点太令人不可思议了。
从这件事上,我们看到了张火丁较高的思想素质。在现实生活中,谁不想多挣钱?张火丁恐怕也不例外。但是在事关做人尊严和艺术尊严的情况下,张火丁的头脑很清醒:不能失去尊严去挣钱。张火丁还说了一句有分量的话:“我来台湾是传播京剧艺术的,不是为了钱!”张火丁不仅在艺术上精妙绝伦,在艺德上也是十分高洁。这点她很像自己的师祖和师父,骨子里有一种浩然正气。赵荣琛在美国纽约传授京剧艺术时,有关方面约他与一个票友合作演出《武家坡》,剧场负责人提出要售票的要求,并表示会给赵荣琛一笔可观的报酬。赵荣琛义正辞严地说:“我的演出是以传播京剧为目的,不是来赚钱的,你们真要卖票我就不演!”这两件事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从中可以看出师徒俩高尚的艺德。张火丁不仅继承了师父精湛的艺术,同样继承了师父高尚的艺德。
当张火丁一行要离开台湾回北京时,“国光京剧团”的同行们对张火丁恋恋不舍,纷纷与她合影留念。张火丁的陪同者小倩还难过地流下了眼泪。台湾青年同行热爱京剧艺术,渴望学到高精尖的京剧艺术。其中“国光京剧团”的梅派青衣陈美兰在给张火丁的贺卡中写道:
请恕我直接叫你的名字,因为你有令人敬佩的精湛的表演艺术,而不骄傲自大。你亲切、纯朴的仪表,更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恭喜你首次来台湾演出成功,一举成名!从你的表演上我看到了当初辛苦指导你的恩师的影子以及你勤学努力的成果。为你感到高兴,也羡煞了我们这群在台湾生长的青年演员。目前我除了另外钻研昆曲表演外,还急于寻觅执教梅派的良师(不嫌弃我们基础差,从传授表演为本的)。希望你二次来台时,我能有相当的舞台表演水平,再次与你同台!新年快乐!
(国光)陈美兰1998.1.9
陈美兰的贺卡写得情真意切,对艺术的渴望和追求跃然纸上,这对于张火丁的心灵是一个触动。自己在大陆学戏比他们条件要优越许多,更应该珍惜时光,为弘扬京剧艺术多做点实事。
青山京剧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