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朗诵知识

分享到:
诵  读 知  识

   朗诵的秘诀:重情感、善变化。

一、朗诵的意义

   朗诵是艺术,可以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

   朗诵可以休闲娱乐,可以陶情养性,可以抒发健康向上的感情,可以感受并弘扬人性的真善美。朗诵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丰富语文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

   朗诵可以锻炼口才,感受祖国语言的美。

二、情感的把握、渗透表现与再创造。

   诗歌朗诵不仅是一门诉诸听觉的语言艺术,而且也是一门诉诸视觉的有形艺术。它以朗读为基础,但又超越了朗读。它常常以通过朗诵者本人的化装、眼神、手势以及台上的布景、音乐等辅助手段来渲染气氛,增强艺术感染力,从而达到诗朗诵“以形传声,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

   诗朗诵,必须首先深入作品,理解诗意,进入意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只有把握诗作感情,才会以情带声。

   每一个读者(也包括朗诵者)都是另一位诗人,每一首诗都是另外一首诗(融入了朗诵者的情感再创造),诗歌是一门情感的艺术。朱自清谈到听诗歌朗诵时感受说,听了许多朗诵诗,开始觉得听的诗歌跟看的诗歌确有不同之处;有时候同一首诗看起来并不觉得好,听起来却觉得很好。他举了闻一多朗诵艾青先生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时,从他(闻先生)抑扬顿挫里体会到了那深刻的情调,一种对于母性的不幸的人的爱,整个会场被感染了。想来想去,觉得闻先生有效的戏剧化了这首诗,他的演剧的才能给这首诗增加了新的东西,诗在他的朗诵里才完整起来的。

   *对于短诗,朗诵的时候得多多的顿挫,来占取时间,发挥那一词一语里含蓄的力量。

三、朗诵的技巧

★语音:准确、清楚、响亮。(音准/音质/音色)

★语调:句调、重音、节奏停顿、速度、语气。

●语调的构成比较复杂,除一句话的句调外,口语表达中的停顿、重音、高低和快慢都是语调的构成要素。语调是口语传情表义中的最重要的因素,语调不同,句意和情感也不同。

★★朗读和说话的轻重音。在由词和短语组成的句子中,那些组成句子的词和短语,在表达基本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时候,决不是平列地处在同一个地位上:有的词和短语在表达语意和思想感情上显得十分重要,而与之相比较,另外一些词和短语就处于一个较为次要的地位。被强调的这个词或短语通常就叫重音,或重读。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从书面语的角度看,这里的表达自然是很清楚的;而一经朗读,把加点的音节作为重音加以强调,这句话的语意立即突出了,内容一下子变得丰富起来。同样一句话,如果把不同的词或短语确定为重音,由于重点不同,整个句子的意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①我请你朗诵《回延安》(请你朗诵的不是别人)

②我请你朗诵《回延安》(怎么样,给面子吧?)

③我请你朗诵《回延安》(不请别人)

④我请你朗诵《回延安》(不是朗读)

⑤我请你朗诵《回延安》(不朗诵别的)

   如果重音处理不明确,朗读时往往造成语意模糊,甚至是语意完全相反。

   这就是重音在朗读中的重要作用。

   同朗读的断和连、快和慢一样,轻和重也是相对而言的。我们在处理朗读中的重音时,往往会在重视重音表达的同时忽视非重音的表达。重音是读得突出了,而非重音则读得不够明朗,不够清晰。这样,反而使重音的表达显得突兀和生硬。不要错误地以为,任何情况下,重音、非重音的反差愈大.效果愈好。这实际上是把重音和非重音对立起来了。我们既要认真地对待重音的表达,也同样要处理好非重音的表达。

   “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上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朗读这段话,除了应孩重读“最后一次”“最后一堂”外还要把次要重音“德语”“新老师”“明天”读好。即使在非重音的词语中,如“柏林”“命令”等仍应读得稍稍重—些,其它词语也还需要读得清晰、明确,并注意控制停顿和快慢。只有这样处理,全句朗读才显得自然、和谐。

   “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如果把这里的重音“小蜜蜂”读得很重,反显得别扭。要是轻读“小蜜蜂”并在它之前作短暂停顿,效果倒好得多。

   总之,不要把重音的表达机械地理解为只是加强强度;运用多种方法去处理重音,可以使朗读显得富于变化,更加具有表现力。                                      

【思考练习题】                                                   

  1、朗读下面这段文字,说说应该怎样表达它的重音:

“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但这样年轻而又有才华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这样的事情也还是第一次碰到。”

2、朗读《故乡》结尾的几句话,你认为下面哪一种重音的确定是正确的?能说出理由吗?

①“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②“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③“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重音。为了准确细微地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诗歌朗诵经常要运用重音。重音,也叫重读,是朗读中的一项重要技巧。句子中运用重读或轻读手段,将重要的字词或短语加以强调,给予突出,这类重读或轻读的音,叫重音。重读大体上可分为语法重音、感情重音和强调重音,而且和停顿往往有相应的联系。重音是对节奏或句子中最重要的词语进行特别的声音处理,重音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力度、强度来体现,也就是一字一顿地重音重读(表示坚定、果断、豪迈、庄严的思想感情);还有一种情形是重音轻读(表达幸福温暖欣慰体贴的感情)。同样一句话,重音不同,所强调的意思也不同。

⑴语法重音:在不表达什么特殊的思想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偏正短语前重,主谓短语后重)

①主语+谓语。例: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②定语(状语)+中心语+补语。例:我记得清清楚楚。

③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一般都重读。例:他这样小看人。

④主语+谓语+宾语。/主语+谓语+代词。例:我看见了他。

⑤当谓语为复杂谓语时则也是以谓语为重读。

⑵感情重音:是指为了表达某种特定感情万里确定的重音。人们在情绪特别激动时借重音来表现爱憎喜忧等思想感情。重音大多落在色彩鲜明、形象生动、感情强烈的定语、状语和比喻句上,有的则落在一句或一段感情饱满的话上。

⑶逻辑重音:这是一种有意强调以显示语意的特重音,比语法重音还要强。重音所在不仅取决于句子本身,也取决于上下文。

★★速度(比口语稍慢一点,与内容情感有关):1、平均语速。2、缓慢:悲痛、缅怀、悼念、平静、庄重、沉静。3、急速:动作急速、心情紧迫,或加强语气带有命令,或者为了加强语势。(紧张、热烈、激动、兴奋、愉快、焦急、愤怒、慌乱、惊惧,表示抨击、斥责、质问、雄辩、急呼、畅谈)                                    

▲▲朗读和口语中如何把握语速。朗读的速度是指朗读在一定的时间里容纳一定数量的词语。世间一切事物的运动状态和一切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思想感情总是千差万别的。朗读各种文章,要正确地表现各种不同的生活现象和人们各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就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朗读速度。下面是《故乡》中的两段文字: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动态,在我们心里引起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朗读时必须用不同的语速体现出前者之快和后者之慢。

▲▲朗读速度的快慢是由朗读作品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决定的:急剧变化发展的场面宜用快速,平静、严肃的场面宜用慢速;紧张、焦急、慌乱、热烈、欢畅的人物心情宜用快速,沉重、悲痛、缅怀、悼念、失望的人物心情宜用慢速;辩论、争吵、急呼的谈话方式宜用快速,闲谈、絮语的谈话方式宜用慢速;抨击、斥责、控诉、雄辩的叙述方式宜用快速,一般的记叙、说明、追忆的叙述方式宜用慢速;年轻、机警、泼辣、爽快的人物语言和动作宜用快速,年老、稳重、迟钝的人物语言和动作宜用慢速。

   快和慢是相对而言的。需要快时也不能一个劲的快,需要慢时也不能一个劲的慢。要做到“快中有慢,慢中有快”。

   此外,读得快时,要特别注意吐字的清晰,不能因为快而含混不清,甚至“吃字”;读得慢时,要特别注意声音的明朗、坚实,不能因为慢而显得疲疲沓沓,松松垮垮。总之,在把握朗读速度时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拖”。

   朗读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自始至终采用一成不变的速度。在朗读过程中实现朗读速度的转换是取得朗读成功的重要一环。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见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开头两句,可用中速朗读,从“看吧”开始,用快速,但声音不必太高;在读“海燕叫喊着,飞翔着”时,速度可稍慢,表现出海燕的从容、镇定;以下转入快速,井提高声音,以突出海燕勇敢、矫健的形象。

   这种因文章内容的起伏而采用的转换速度的朗读方法,对于准确而生动地传达出作品的思想情境非常有用。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