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豫剧二八板

分享到:
「二八板」在豫劇唱腔的四大主要板式中,是程式變化最豐富,表現力很強的一個板式。有「慢二八板」、「中二八板」、「二八連板」、「快二八板」、「緊二八板」、「緊打慢唱」……等。近五十年來,豫東、豫西調兩大聲腔體系已全面合流,同段演唱、融為一體。 它們雖能自成體系獨立結構段唱,更多的則是綜合在一起交織結構唱段;在早期傳統程式中,是固定在由兩個八板(八小節)組成一個樂段,循環反覆使用,故而稱它為「二八板」。這種呆板的程式,由於它本身的不斷豐富發展,這種格律和結構早已被突破。<br>  「二八板」的豫東流派,一般都是中速或中快速,傳統中的豫東「慢二八」用得少。而豫西流派不僅有中速,還有很慢的的「豫西二八板」,傳統中常稱它為「慢二八板」。「二八板」與「慢二八板」只是速度的差別,但它們的板腔結構程式則基本相通。<br>   「二八板」在劇中的唱腔中占有很大成份,劇中主角的主要唱段則以「二八板」最多,用來展示人物、抒發情感。老藝人常說:「沒二八不成戲。」,可見二八板的重要性。<br>  「二八板」類的唱詞與句法結構,它的正格都是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所組成。曲調一般是由普通常見的中速一板一眼(2/4拍節)組成。它的旋律與落音的變化如同「慢板」一樣,上句可以多變,而下句則相對比較穩定。

豫剧[二八板]类唱腔的腔音实证研究--
二八板在豫剧唱腔的四大主要板式中,是程序变化最丰富,表现力很强的一个板式。
因过去是由两个八板(八小节)组成的一个乐段循环反复使用而得名。随着表现内容的不断丰富,这种固定呆板程式已被突破。
今二八板结合了豫东调、豫西调两大流派的唱法而构成,一板一眼2/4拍,可构成上百句的大唱段,主要用于叙事。又可据剧情和人物感情变化的需要有不同变化,
既能表现明快、爽朗、喜悦,也能表现急切、紧张和激愤、悲痛的情景。此外二八板还可派生出呱哒嘴、狗撕咬、乱弹、垛板、搬板凳等。 有慢二八板、中二八板、
二八连板、快二八板、紧二八板、紧打慢唱……等。近五十年来,豫东、豫西调两大声腔体系已全面合流,同段演唱、融为一体。 它们虽能自成体系独立结构段唱,
更多的则是综合在一起交织结构唱段;在早期传统程序中,是固定在由两个八板(八小节)组成一个乐段,循环反复使用,故而称它为二八板。这种呆板的程序,
由于它本身的不断丰富发展,这种格律和结构早已被突破。


《二八板》,是豫剧板路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板式。经过上百年的形成、发展、改革创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变化板路。具体内容(舒畅 )在《豫剧二八板》一帖中讲得很清楚。我这里不再重复。下面先讲一下《二八板》套路的运用及分析。
   传统戏中,为了配合剧情,表现人物。往往使用一种套路。即:叫板---亮弦---起腔---转板......。为了明了的说明这种套路过程,下面用《五世请缨》中佘太君的一段唱“一家人欢天喜地把我来请”加以分析。
   1.叫板  本段唱腔刚开始由佘太君在幕后喊了一声“女儿”,这就是“叫板”。他的作用一是让乐队注意,要出场了,做好准备。二是告诉观众。第二点对名角很重要。像京剧梅兰芳、马连良等,只要一叫板,观众马上鼓掌,知道是那个名角出场了。
   2.亮弦  “叫板”后紧接着乐队演奏:仓  22|5  22 |5  22 |5 .....
   3.起腔  “搀我来.....”。人物开始上场。文、武场乐队演奏,由长锣、游场过门、二八过门等组成出场音乐。
   4.三起腔  开头第一句唱词分三次唱完。“一起腔”:一家人欢天喜地;“二起腔”:喜地;“三起腔”:把我来请。接长锣、二八过门。
   5.转板  即转入正板唱腔。再唱第一句。 后接二八连板、二八垛板、单调板等板式。
   以上是对二八套路的具体分析。在实践中,也可根据人物、剧情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例如:《南阳关》中“西门外放罢了催阵炮”,也用《三起腔》等,但其他细节有所变化,请戏迷朋友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